沪剧曾经是上海的标志性剧种,也是海派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人们看到她越来越严峻的生存危机。观众日益流失, 过去祖父母和父母经常带孙子、儿子看戏的现象已是鲜见。表演人才年龄老化,青年一代的演员无论艺术素质还是观众影响,尚有较大差距。京、昆、越、淮剧种还能到外省市招生,沪剧因地域和方言的问题,招生只能困守上海。
7月杪时,上海览香海派文化传承发展中心举办了一场“海派小戏迷”沪剧表演班选拔活动, 将非遗文化传承扎根社区,开启了海派文化宣传的新方式。活动邀请到沪剧表演艺术家马莉莉老师和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江妙春老师作为评委。马老师来到长桥文化中心的消息,不胫而走。才八点半光景,来参加海选的孩子已在家长携带下,早早候在面试现场。
应防疫需要分散人群不聚集, 将近百名参选小朋友分为三个时段场次,持海选活动续了一整天, 每一场次人群分散在签到区、等候区A、等候区B、等候区C和面试区等独立的四个区域, 严格消毒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群接触。两位评委也因此拉长时间战线, 从早到晚在面试现场鏖战八小时, 聚精会神的观察每一位小选手的表演,逐一细致耐心点评。马莉莉老师以几十年的沪剧表演经验,在艺术大家的高度给予孩子们艺术发展道路上的点滴提示,舔犊之情用心至深。
虽然海选招募对象为6-13岁儿童,但到现场的孩子最小的4岁, 源于长辈们对沪剧的喜爱、 对他们耳濡目染的影响,小小年纪汉字还不认识几个,竟也能摇头晃脑的唱几句沪语童谣。
有不少新上海人家庭的孩子来参加海选活动, 家长说:“希望孩子能够学好沪语, 更好地融入上海这第二故乡。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让每个在上海工作、 生活的人都能感受到她的大气和接纳, 感受到她的时尚和传统互融。第一代在这里打拼,第二代在这里扎根,上海自开埠以来便是如此。上海的传统文化是从各种外来文化中精炼出最值得借鉴的那部分,揉和传承下来,便成了今天上海人引以为豪的海派文化。 如今语言已经不是生活的障碍, 但方言的独特魅力却是让我们热爱足下这片土地的接入口。
有的家长上海话很流利,孩子却只听得懂不会说,家庭成员间的交流不用本地方言, 也在这次选拔活动多次暴露出来。马莉莉老师语重心长对家长们说:“让孩子生活的母语环境中, 是最好的语言训练。 从牙牙学语到学龄前学会的母语方言,是孩子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乡音。 ”
待所有小选手离场, 盛夏大雨已停歇,晚霞在地面水渍里映出绚烂的颜色。“海派小戏迷”虽然是沪剧表演班的一场面试选拔, 但通过活动折射出新上海人对沪语学习的需求, 以及沪语的语言环境日趋势微。

- 标题导航
- 徐汇区首批“协商于民”政协委员工作站揭牌
- 图片新闻
- 徐汇区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召开
- 徐汇区选举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
- 上海市徐汇区选举委员会公告
- 徐汇区选举委员会办公室各职能组联系电话
小戏迷选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