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汪晓
在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 的格局正在形成,在徐汇,一批“美好空间”也正延伸至家门口。 从水岸汇到邻里汇,到灯塔书房等, 甚至一个街角都能触发人们对于美好的感知, 提升着这座城市的软实力。 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一,徐汇针对不同人群,建立了高品质、有温度、多元化的公共文化产品,实现全人群共建共享。 在区域内的书店、咖啡馆、商业空间、街区微空间……都能成为居民和游客随时可触达的公共服务点,处处可见“诗和远方”。8月14日,“汇讲坛”来到衡复历史风貌区,走进武康旅游咨询中心, 与观众共同探讨如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如何助推美好街区,让市民享有更美好的生活。
汇讲坛现场, 不少市民都曾前去体验过“熊爪咖啡”。 没有招牌,一堵水泥墙上凿出不规则的洞口。 扫一下二维码下单,过一会儿,一只治愈的“熊爪”伸出来递上咖啡, 而墙背后的咖啡师有不少都是聋哑人, 熊爪咖啡人力资源负责人张悦,与观众分享了这场无声的美好,张悦与“熊爪咖啡”里的小伙伴之间有趣的小故事逗笑了现场观众。“熊爪咖啡”为残障人士搭建起了实现人生价值和梦想的舞台,残障咖啡师也努力向上成长,既治愈了顾客,也治愈了自己,正是世间最温柔的美好。
随后登台的嘉宾是场景体验策展人、创意组织UNITU联合发起人梁亮,她和观众分享了今年五月由她策划的来到徐汇的“美好的书”公共艺术展。 这些展览分别在嘉澜庭·口袋广场、“都市之光”公共艺术空间等社区公共空间展出,通过灵活轻松的展陈方式、 分享书籍与阅读故事的形式, 巧妙地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中,获得许多居民喜爱。 对梁亮来说,策展是场修行,如何能真正打动人心、深挖一些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故事是她始终在考虑的。
热气建筑工作室的张子岳, 从建筑师的角度, 介绍公共空间基础设施里遇见的美好。去年,他在湖南路街道乌中驿站改造更新方案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根据构想, 乌中公厕将升级成一座270度的转角花园, 不仅能更好地服务周边居民、 商户以及慕名来衡复风貌区的市民、游客,更是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如何在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 通过精细化的设计提升环卫设施品质, 打造充满温度和关怀的公共空间, 同时更好地展现衡复风貌特色。
永嘉新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范小玲,则向观众介绍了永嘉新村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自2020年7月至今,徐汇艺术馆的文化志愿者们每月都会来指导居民们画画。 范小玲在徐汇艺术馆看到阿籽奶奶画展,在了解阿籽奶奶70岁开始画画的故事后,真诚美好的画作令范小玲深受感动。 于是范小玲不仅将阿籽奶奶画展带到永嘉新村,门口的“都市之光”公共艺术空间, 也邀请阿籽奶奶来到社区,与居民一起学习画画、 分享画画心得,带领居民一起写生,让艺术的种子在永嘉新村生根发芽,体验到生活乐趣。
在观众互动环节,大家都积极踊跃与嘉宾进行对话, 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标题导航
- 徐汇区首批“协商于民”政协委员工作站揭牌
- 图片新闻
- 徐汇区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召开
- 徐汇区选举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
- 上海市徐汇区选举委员会公告
- 徐汇区选举委员会办公室各职能组联系电话
汇讲坛:漫步武康路 遇见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