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 平
“求索之路不平坦/革命号角响心间/苏报风云陷囹圄/奕世流芳千万年。 ”这是我走出位于徐汇区华泾镇的“邹容纪念馆”后,脑海里突然形成的诗句。这诗句是对英雄的颂扬,更是对先贤的敬畏。
邹容1885年出生于重庆府巴县一个商人家庭。 年幼的他目睹清末的中国正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直到“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打响,中国终于推翻帝制建立了共和政体, 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这些变革给邹容带来新思维,17岁时他剪去发辫,东渡扶桑留学。 大量的西方民主革命著作阅读令邹容大开眼界, 他曾自比法国卢梭, 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爱国运动,成为了一名革命青年。怪不得我看到一幅邹容在日本手书的“保罗心事卢梭书”扇面,其意为:基督教圣徒保罗,其经历从迫害基督徒到皈依的转变过程,也象征思想转变。 而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代表作《社会契约论》倡导自由平等, 对近代革命影响深远。所以邹容的意图:通过结合保罗的宗教皈依与卢梭的革命思想, 激励柳亚子等人士从保皇派转向革命派。
整个纪念馆分为“求索之路”“革命号角”“苏报风云”“奕世流芳”四大板块组成。 漫步纪念馆,那些各个历史时期照片和图片、纸张已泛黄的不同年代的书籍、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以及漫画和多媒体“红色故事大闯关”等,叙述了邹容短暂而又光荣的一生。尤其他18岁时以“革命军中马前卒”为名著成的《革命军》,对辛亥革命起到了“开义师之先声”的作用。《革命军》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系统地宣传革命、 明确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著作。 然而,《革命军》的发行,特别是刊载于《苏报》后令晚清政府恼羞成怒,引发了著名的“苏报案”,邹容因此入提篮桥监狱, 并不幸在狱中染病去世,年仅20岁。 邹容去世后,华泾人“江南义士”刘三冒险收殓了他的遗体,偷偷运回华泾,葬于自家的藏书楼———黄叶楼旁,才使邹容生后得以安息。
邹容去世后,他的《革命军》却反复翻印并在世界各地发行百万册,被誉为“今日国民之第一教科书”。
“风雨巴山遗恨远,至今人念大将军”。 1924年,章太炎与蔡元培、 于右任等重修邹容墓。 1946年, 国民政府在重庆为邹容建烈士纪念碑。 21世纪初, 徐汇区将邹容墓区扩建为邹容公园, 并将黄叶楼改建为邹容陈列室, 之后重新布展后的邹容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邹容虽壮志未酬便含恨而逝,但英雄心胆依旧在,他的英名和《革命军》一起,将永远载入近代中国革命斗争的光荣史冊。 邹容为中华奔走呼号的爱国精神、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以及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 时至今日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宝贵精神财富。

英雄心胆依旧在
--参观“邹容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