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看完中医拿着处方到中药店取药称作抓药。 在药店里,你也可以看到药方调剂人员对照处方,手拿戥子,到药柜的小抽屉里去抓药。中药店工作人员抓药从何而来?
说来话长,抓药由来已久,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唐代药王孙思邈经常外出采药,只要有好药,不管路途遥远和艰难险阻,总是勇往直前,有时候出去采药要好长时间,品种又多,放在一个箩筐里,性味功用不同的药材容易串味而影响药用功能,为此他特意做了一个围裙,在围裙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个小口袋里,这样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有一次,孙思邈行医到一个村庄,看到一个妇女躺在地上不断呻吟,附近有一只狗在狂叫,药王俯下身子察看其病情,发现小腿被狗咬伤,于是急忙从围裙口袋里拿出一种药来,给这位妇女敷上,不大一会儿,这位妇女小腿上的血止住了,疼痛也减轻了许多。 她的家人赶来见此情景十分感激,忙拜谢药王的救治之恩。
药王坚持这样的做法,走到哪里,就从围裙口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来,所以人们就把它叫抓药。
后来,人们开药店,为了使众多药物不易混杂,更便于分类取药,店主也仿照药王的办法,将药柜内做成一个个格子的小抽屉,小抽屉里再隔成三个或四个方格,来贮藏放置各种药材,小抽屉的外面写上药名,以便记取。 以后又发展成“百斗柜”,即中药店的墙壁橱柜有上百个抽屉,每个抽屉分成四格,便于放置各种中药,方便中药调剂人员能够照方抓药。

“抓药”是怎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