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姚丽敏 图/资料
7月5日正午, 灼热的阳光炙烤着冠生园路。 饿了么骑手陈治帆刚接完一单, 视线扫过路边时骤然凝固———一位母亲抱着满头鲜血的幼童站在烈日下,无助地挥手拦车。
“上车! ”陈治帆毫不犹豫卸下餐箱,将电动车推到母子面前。 短短3分钟,这条他跑过无数遍的路成了生命通道。抵达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急诊部后,他抱起孩子冲向诊室,直到医生接诊才悄然离去。这惊心动魄的3分钟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突破千万次,点赞如潮水般涌来。
当饿了么授予陈治帆“蓝骑社区侠”称号时,漕河泾街道党工委送来的锦旗也同步抵达。 荣誉背后,这偶然的善举却牵连着社区历时数年的系统变革———当“蓝骑士”化身“急救侠”,正是漕河泾“小哥友好社区”治理逻辑水到渠成的果实。
从“筑巢”到“暖心”让小哥在社区有个家
在区委组织部、区委社会工作部指导下,漕河泾街道在徐汇万科中心三期柳州路路口建设的330平方米的“小哥驿站”成了骑手们的“第二个家”。 驿站内部81平方米的空间被科学分割:空调凉风习习,靠墙的长桌上摆着吹风机、饮水机,药箱里碘伏、创可贴、感冒药一应俱全,角落的微波炉正热着某位骑手的午饭。“累了能歇脚、没电能换电、渴了有水喝” 道出了驿站的功能———外部50仓的换电柜随时待命,临时停车区整齐划一地停着电动车,骑手露台避雨区能遮挡突如其来的阵雨。
驿站的党群服务中心轮值人员记得, 去年冬至,这里挤满了来吃饺子的骑手;今年春天,体检车开进了驿站;今年夏天,冰镇酸梅汤刚端出来就被一抢而空。 截至目前,25场便民服务、8场特色活动已成为常态,而这仅仅是“筑巢暖新”的第一步。
随着“蓄力赋能”行动展开,职业培训、学历提升课程嵌入驿站课表;“关爱解忧”行动中,市第八人民医院捐赠百份体检套餐、兴业银行提供爱心加油包、“两企三新”党组织和党员募集6万元爱心基金……正如一位顺丰骑手在意见本上写的:“这里不像驿站,更像个家。 ”
从“解难”到“赋能”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百米”
2025年初, 漕河泾街道党工委面对的是小哥群体的集体困境,调研本里写满焦虑———“小区不让骑车进”“写字楼电梯等半小时”“找不到地方分拣”“停车就被保安驱赶”……“进门难、进楼难、乘梯难、分拣难、停车难”这五座大山,压得骑手喘不过气。
“以前进小区送餐,跟‘闯关’似的。 ”骑手王师傅还记得,去年在某小区送餐时,因为不熟悉楼栋分布,在烈日下绕了三圈才找到地方。如今,这样的烦恼少了许多———当冠生园小区的快递货架取代了地面杂乱包裹,当田东佳苑新增的楼栋标识缩短配送时间,骑手们发现:那些曾令人窒息的“五大难”,正在被更强大的系统性方案逐一化解。
这些变化,源于街道“社区畅通”行动对“五难”的精准破解。在“小哥会客厅”的意见记录本上,骑手们的建议被一一回应:针对“停车难”,公园道小区专门辟出“小哥临时泊车区”,还投放了货物接驳小推车;针对“分拣难”,多个小区协调物业增设临时货架;针对“乘梯难”,居民区党组织挨家挨户做工作,让“共享电梯码”成了常态。 每月一次的“小哥有话说”议事会上,骑手、物业、居委会代表围坐在一起,曾经的“管理与被管理”,变成了平等协商的伙伴。
从“受助”到“反哺”新就业群体的“双向奔赴”
在漕河泾街道,“小哥大爱” 志愿服务队成了社区里一道亮眼的风景。 这支由骑手组成的队伍,如今是为老服务的“送餐员”、安全巡查的“移动哨岗”、文明宣传的“讲解员”。“小哥有话说”议事会微信群里,累计反映并解决楼道杂物堆放、街道卫生死角、路灯不亮、电瓶车飞线充电等各类基层治理问题50余件。 顺丰和邮政小哥更是发挥“包片区、熟人头”的职业特点,推出顺丰同城助老送餐服务和邮政结对关爱社区孤寡老人等常态化项目,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
陈治帆也是这支队伍的一员,在他看来:“社区给了我们这么多方便,能帮就帮一把。 ”这种“反哺”,正是街道推动新就业群体从“治理对象”变“治理伙伴”的初衷。 当骑手们在驿站里喝到热水、在小区里顺利乘梯时,对社区的归属感悄然生长;当他们穿上马甲参与志愿服务时,又成了基层治理的“活地图”。
如今,漕河泾街道的“小哥友好社区”建设仍在深化。“五大行动” 不再是墙上的文字,而是化作骑手们歇脚时的一杯水、小区里清晰的导览图、志愿服务队的蓝马甲。
从“筑巢暖新”到“聚新共治”,漕河泾街道用时间验证了一个治理公式:当社区愿为“隐形群体”点亮一盏灯,这群城市游侠自会成为暗夜里的持灯人。陈治帆们疾驰的车轮丈量着街巷,也悄然重塑着城市的温度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