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职业倦怠”作为职业健康综合征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伴随长期压力体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倦怠”了能咋办? 如何解决这样的困境?
正视自己的职业倦怠期
第一,正视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职业倦怠期, 这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
第二,认真思考一下,是从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情,而变得对工作越来越倦怠?
第三, 是否认真考虑过个人未来和今后想要从事的工作方向?
第四,要想明白,自己在一家单位坚持工作的理由是什么?薪酬、待遇还是个人未来发展?
第五,如果确实对这个行业越来越厌烦,要认真考虑换工作的可能性和利弊,并且准确评估自身的经济状况。
如何尽快走出倦怠期
首先要做的便是端正心态,正确面对。应该先分析自己为什么会出现倦怠: 工作压力过大? 对目前的状况不满意? 身体“亚健康”?
其次是对症下药。 针对工作缺乏挑战性、 没有成就感所带来的厌倦情绪, 可以尝试重新进行职业规划、调整目标。 针对源于工作本身的倦怠, 可以尝试通过压力管理、调整目标、劳逸结合等途径,尽快走出倦怠期。
第三是做好压力管理。按先难后易的顺序来安排每天的工作, 让自己可以多享受完成重要工作后的满足感, 并留给自己较多的平静惬意时光。
第四是注意劳逸结合。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所以,要培养一至几种兴趣, 用兴趣爱好来活跃自己的业余生活。不要让自己变成只会工作的机器, 要学会在工作之外寻找空隙,放松自己。
当然, 如果工作压力过大,你已经出现失眠健忘、肠胃不适等问题时, 就应该去医院做个全面体检, 根据医嘱,该治疗就治疗,该休养就休养了。
如何找回对工作的热情
第一步:按下“暂停键”,给身心充电。 立即申请几天短假,彻底屏蔽工作消息。别小看一次无目的的散步、一本闲书或整理旧物———这些“机械动作”能神奇地释放大脑压力。 午后小睡20分钟,早餐多吃鸡蛋、 酸奶等高蛋白质食物, 稳定血糖也能稳定情绪。
第二步:诊断“倦怠源”,对症下药。 如果是“过载型”倦怠(被任务淹没),用“四象限法则”区分任务:紧急重要的事情优先, 其余委托或拒绝。 如果是“价值型”倦怠(质疑工作意义), 记录“微小成就”, 从中感受工作的价值。参与跨界公益, 比如程序员为视障者开发应用工具,在工作任务之外重拾价值感。
第三步:重构工作系统。主动“重塑工作”,调整内容,重识价值, 切换视角。 培养“反脆弱支点”, 发展非职场技能:学冲咖啡、做木工、跳摇摆舞……这些爱好是情绪风暴中的“锚”。 维护跨行业人脉: 避免思维被单一职场文化禁锢。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