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福州路外文书店三楼的“戏上加喜———戏单收藏文献展”,用“目不暇接”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墙上那些镜框里储存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滑稽剧团演出过的剧目戏单。看着这些既陌生又熟悉的戏单,很想都拍下来,怎奈实在太多,只能遴选一些代表性的。
“戏单”,通俗来说就是“说明书”。以前的电影也好,戏剧也罢,每每新作上市,说明书随即免费发放给观众。然而我们许多人没有收藏意识,倒是黄沂海先生独辟蹊径,把历年来的滑稽戏戏单集于一身, 向观众展示,释放其观赏与收藏价值。
近二百平米的展厅里挂了几十只镜框,每只镜框里的戏单至少三四份、多则五六份,有的一部戏还是不同颜色,不同版本的。近两百余份不同年代的滑稽戏戏单及文献资料齐聚一堂,精彩纷呈,勾勒出申城喜剧舞台的沧桑变迁与别样风采。
笔者对滑稽戏情有独钟,自小爱好,青年时代还在艺校和市文化宫学习过滑稽表演,与小翁双杰(宋国华)同学,得到张双勤、童双春、吴双艺、袁一灵等老师教诲。因而面对这名目繁多的戏单既亲切又感慨,除了观看耳熟能详的剧目如《满园春色》《性命交关》《笑着向昨天告别》《路灯下的宝贝》等外,许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演的剧目,连名字都没听过,如《天亮了》《自从嫁了你》《幸福在东方》《花样百出》《波音鸳鸯》《半斤八两》《上海滩上十八变》等,众多的题材,揭露旧社会、歌颂新时代,真实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风情,其丰富的内容也给那个时代人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满足。而且当时的许多剧团也在戏单中呈现, 如联合、 蜜蜂、大公、合作、五福、天宝、新新、奋斗、新大陆、华亭、联艺、大众、百花、玫瑰、海燕等。改革开放后这些剧团大多合并,诞生了上海滑稽剧团、人民滑稽剧团、青艺滑稽剧团等。
当时滑稽戏能够风光一时,除了本土原创能力不俗、笑星阵容坚强,还善于“拿来主义”。《苏州二公差》根据闽剧《炼印》改编,《活菩萨》 取材于莫里哀的《伪君子》……从古今中外姐妹艺术的借鉴移植里汲取养分。当然,本土的作品也被其它剧团移植,如北京曲艺剧团移植上海曲艺剧团的《甜酸苦辣》;还有《阿混新传》居然有包括多种广州话版的改编版。
除了戏单,三只大玻璃柜台里还有一些剧照、剧本以及与定向单位合作的宣传品。我看到一本《不是冤家不碰头》的剧本还是刻蜡纸油印的,可想滑稽前辈们在物质匮乏年代的艰辛与不易。
戏单虽小,乾坤无限。 泛黄的戏单虽然年代久远,但大多品相较好,这些视角独特、珍贵稀见的戏单, 既蕴含着的时代信息,又勾勒出申城喜剧舞台的沧桑变迁。 其涵盖的价值,是让人们窥见了一部上海滑稽戏的发展简史,因而无愧于海派喜剧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项目。

- 标题导航
- 徐家汇书院再度解锁新“夜”态
- 这抹公益“绿”涌现 13 个居民区
- 两家临床医学院揭牌
- 迎战“暴力梅”,他们在一线
- 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累计向上海市转办群众信访举报件3073件,涉及徐汇区117件
滑稽简史藏戏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