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注意!市公安局介绍,班级群里的班主任,可能不是真的班主任,骗子会瞅准机会,冒名进入班级群,换上老师的头像、昵称,骗取家长扫描二维码转账,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骗子是怎么行骗的。
反诈微课堂之冒充老师
小张(骗子)直接在社交平台内搜索班级群,并加入了一个没有设置相应验证机制的群聊。
进群后,小张(骗子)伪装成学生家长,并在群里“潜水”观察老师的活动规律。
待时机成熟后,小张(骗子)换上老师的头像,并将自己的备注名改为和老师一模一样的名字,然后在群里发送相关收费通知。信以为真的家长们看到收费通知纷纷进行了转账。当真正的老师下课回到办公室看到消息时,骗子早已卷款退群。
诈骗手法
1. 潜伏入群。骗子会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学校班级群,并在进群后伪装成某某学生家长,然后潜伏在群内。
2. 预备实施。骗子潜伏在群内期间,会重点观察群内老师活动规律,摸清老师上课时间,伺机实施诈骗。
3. 乘隙诈骗。待时机成熟后,骗子就会换上与老师相同的头像及昵称,然后在群里发送相关收费通知,以收取书本费、住宿费、班费为由,对群内家长实施诈骗。
警方提示 >>>
1. 对于老师而言: ① 设置进群门槛。 在微信群设置群聊邀请确认,在QQ群设置加群审批功能, 确保进群人员经过严格审核;②规范收费章程。在家长群中明确告知家长,不会通过群收款、微信转账、微信红包等方式收费, 避免骗子假借各种理由在群内发起收款。2. 对于家长而言: ①设置老师备注。 微信群群名称显示规则为备注优先于群昵称, 可给群内老师设置较为突出、 明显的微信备注, 当骗子冒充老师在群内发消息时, 可以一目了然看出端倪; ②延迟转账时间。在群内看到此类消息后,可以适当延迟转账时间, 如果是冒充老师诈骗, 真老师在上完课后会及时发觉并指出,延迟转账可有效避免被骗。(综合自: 上海发布、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