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文菁 施昱辰
4月11日,传承版《芦荡火种》将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盛大启幕,3月19日下午,上海沪剧院精心策划的《芦荡火种》排练开放日活动,邀请戏迷走进排练厅,通过现场观摩、与主创团队面对面交流,揭开了这部经典沪剧幕后的神秘面纱。
《芦荡火种》是沪剧宝库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之一,改编自报告文学《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的斗争纪实》,讲述了1939年新四军转移时, 留在沙家浜的18名伤病员, 同以春来茶馆老板娘身份为掩护的地下交通员阿庆嫂一起,与敌人进行顽强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初, 人民沪剧团首次上演该剧,丁是娥、石筱英、解洪元、邵滨孙等多位沪剧名家同台献演, 轰动全国, 广受好评。 此后,《芦荡火种》代代相传,成为脍炙人口的沪剧经典。
此次传承版排练采用“老带新”教学模式,由曾饰演过剧中角色的艺术家作为指导老师“一对一”“二对一”亲自辅导,从人物分析、身段表演到情绪控制,确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每一个招式都能得到精准地传承和展现。
此次阿庆嫂的扮演者为优秀青年演员洪豆豆,如何把阿庆嫂机警与沉着、泼辣与圆融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在排练之初还是给了她
很大的压力,“内紧外松的表演方式是很大的挑战。 ”曾扮演过阿庆嫂的师傅程臻在唱腔上悉心指导,从基本的练唱到落地排练,一句一句精细打磨,力求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丁派”唱腔的艺术魅力。
作为剧中沙老太曾经的扮演者, 徐蓉凭借这部戏获得第28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配角奖。她勉励青年演员,角色无大小,希望沪剧人的精神和《芦荡火种》一起,可以传递给年轻一代,用心用力地拼搏,为沪剧艺术赢得更多荣誉。
历经时光洗礼,沪剧《芦荡火种》依旧熠熠生辉。 此次复排导演周中庸已年过八旬,这已经是他执导的第9版《芦荡火种》。对“95后”阿庆嫂洪豆豆他悉心指点着一招一式,最严苛的要求莫过于要“有味道”。
今年81岁的沪剧表演艺术家汪华忠此次已是第三次坐镇排练现场,他表示,《芦荡火种》是一部有全国影响力的沪剧经典剧目,沪剧是上海的代表剧种,剧院对剧目质量、演员表演要求高,反复打磨,希望可以帮助年轻人继承好、发展好沪剧艺术。
当天不少观众是首次进入汾阳路150号上海沪剧院,戏迷陈女士向记者表示,她已经买好了4月份《芦荡火种》在逸夫舞台的演出票,“就是喜欢看沪剧,很多演员都很熟悉,今年年初刚看过‘孙徐春从艺五十年沪剧演唱会’。 ”
一位从事群文工作的年轻人顾先生告诉记者, 对地方戏曲特别感兴趣, 特地来看这些优秀的青年演员是怎么排练的,他的朋友圈里喜欢戏曲的年轻人并不少,“包括京昆和地方戏曲,还是很有生命力的,舞台布景也好、唱腔也好,不断地改革创新, 其实蛮符合青年人慢下来生活,感受曲艺文化、感受地方文化的这种需求。 ”
传承版沪剧《芦荡火种》将于4月11日周四晚亮相天蟾逸夫舞台,目前还有少量80-280元三档演出票可售,感兴趣的观众可至“上海沪剧院沪剧之家” 微信公众号或各大售票平台购票观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