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 平
“没去天文馆,枉到滴水湖。 ”这是我参观滴水湖畔的“上海天文馆”后的感受。
作为目前全球建筑面积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的外形单看是一个球体, 寓意“天体”,从空中俯瞰,就像在浩瀚的宇宙当中有一个巨大的飞碟,上面是一个星球。 站在硕大的建筑前,感觉自己很渺小。
走进一楼大厅,中间有一个很大的如同钟摆一样的东西叫“傅科摆”,是为纪念法国物理学家莱昂·傅科在1351年自制这套实验装置而以他名字命名的。 它摆长16米,摆锤重25千克,摆锤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在来回摆动,也证明地球在自转,由于惯性受到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会缓慢随顺时针方向旋转,摆锤摆过来就会打倒边上的小立木。难怪诸多观众围在外圈欣赏它的神奇。
天文馆分为几个不同内容的展区。“家园” 展区迎面是一个巨大的地球,这是我们的太阳系。 环顾四周,好像走进了浩瀚无垠的宇宙之中。而月球则展示了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原理。 太阳展区,我们知道了太阳黑子、 日珥、耀斑等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面对火红的球体,人们纷纷在它前面留影。 太阳展区边上是陨石展区, 馆藏陨石有70多颗,它们从宇宙的角落跨越数亿光年的距离来到地球,这些最原始物质结构的天外来客非常珍贵。
在“宇宙”展区的“星际穿越”区域,墙上有许多粒子在流动。 当人走到墙面前时,影子会投射到墙上。 我好奇地在墙前轮流挥动手臂,那些粒子随着我的影子而不断运动,感觉走过每一个隧道,就等于来到一个新的世界。
参观完以上展区,便来到了爱因斯坦教室。 教室里有一张古色古香小圆桌与两把椅子, 右边椅子坐着爱因斯坦蜡像,“他” 穿着上世纪款式的西装革履,左腿搁在右腿上,右手攥着烟斗凝视前方若有所思,桌上两套镶着金边的杯碟似乎在等客人到来……是的,等着我的到来。 看着这样可以拍照的场景,我立刻坐上左边的椅子,把右腿搁在左腿上,让工作人员留了影。 墙上欧洲建筑的背景,映衬着一位百年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与崇拜他的异国后生相坐“交流”,不啻是一个完美的“穿越”。
“光学”展厅里看到元素周期表,感到非常亲切,因为我在中学里曾经是化学课代表,钾钠钙镁铝、氢氮氧氟氖等化学元素周期表背得滚瓜烂熟,今天方知它是俄国伟大的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进而对他产生了由衷的崇敬之情。 再往前是个巨大的漂浮球,这是球幕影院,演绎着宇宙演变的过程。
下一站二楼的“征程展区”, 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制造的这台筒长12米、 口径1.26米的大型反射望远镜复制品,被称为“赫歇尔大炮”。还有哈勃、伽利略等望远镜的照片。这些望远镜是科学家们探索宇宙万物之源的工具,也是认识生命诞生的智慧结晶。
走出整个展厅,回程的走廊设计很有意思,一圈又一圈仿佛是行星的轨道,绕着展厅倒穹顶似的恒星。 我慢慢一圈一圈往下走,感觉我们就是被中间这个大球吸引的小行星。

与“爱因斯坦”合影
--参观“上海天文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