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宜修 刘晓晶 陆海捷
交响乐队置身当代艺术展览《吉檀迦利》中演奏,小提琴手穿梭在油画和雕塑中拉响艺术的音符, 原本隐藏于五线谱中的作曲家们一一亮相台前介绍自己的作品……12月17日,位于虹梅街道的上海九点水美术馆树屋馆, 举办了开馆以来的首场现代室内音乐会———“光与声 视与听”。 视觉与听觉的艺术形式在这里完美融合, 为虹梅漕开发园区注入新的艺术活力。
在这场音乐会上, 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7位年轻作曲家展现了他们的音乐才华。 他们中有80后的老师、90后的研究生,甚至还有大一的学生。“希望在这样一台音乐会当中, 让大家听到来自于不同年龄层的创作者对于世界、 对于艺术的认知。 ”本次音乐会策划、作曲家王瑞奇介绍道。
现场, 王瑞奇带来了作品《生生不息》,由大提琴、小提琴、竹笛、琵琶的混合编制,也是她艺术性上的一次尝试;在徐汇长大、上学、工作的作曲家彭荣鑫,为徐汇创作了作品《String Quartet 4.0‘Home’》,弦乐的演奏如同石库门里的人们在拉家常一般亲切而温馨;陈泽宇的《在夜幕降临时》则通过四个篇章,将夜幕降临时天空的色彩变幻演绎得细腻而丰富;作曲家倪辰康将九支长笛以九宫格的形式分布,形成一个音乐的场域,而指挥家江非凡则面向观众进行指挥,让现场观众感受声音互相的穿插、发展和细微的流动。
此外,姚怡彤的“《秋霞》———为小提琴独奏而作”、刘炎林的“《草原随想》———为小提琴独奏而作”、何佳宁的“《四月天》——为丝弦五重奏而作”, 也都一一在九点水美术馆树屋馆中奏响。
此次室内音乐会还有一大特点,就是与树屋馆的沪上青年艺术家联展《吉檀迦利》联动。“艺术原本就是相通的。比如联展上一些看似光怪陆离的画面,其实来自于古典主义的光影、浪漫主义的色彩和不同媒介碰撞冲突而形成的戏剧性空间效果,而此次音乐会上也有描绘光影、强调空间感的作品。”《吉檀迦利》展览策展人、九点水美术馆馆长陈君达告诉记者,希望通过当代艺术与现代音乐互动的方式,让更多的观众走进美术馆感受全新的艺术体验。
九点水美术馆树屋馆以其自身独特设计, 成为具有巨大潜力和空间可能性的艺术实验场, 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艺术家参与其中。 虹梅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场现代音乐会开启了九点水美术馆跨界合作新模式, 将给周边居民和虹梅漕开发园区白领带来全新的文化沉浸式体验。

光与声在此交融
美术馆里的音乐会很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