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林街道近日拆除了位于龙山新村的最大“吊脚楼”,一举啃下了几十年的硬骨头。
枫林街道共有183处“吊脚楼”,分布在辖区的老旧小区内。 这些违法搭建的“吊脚楼”有些已存在20余年,因违建数量之多、历史之久、民生之需等诸多原因,使拆违工作难以进行。 今年,借助徐汇区“5+1+X”城市更新行动和“三旧”变“三新”的契机,“吊脚楼”整治工作势在必行。
画好“分号”,以点带面
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枫林新村共有64处“吊脚楼”,几乎占了街道“吊脚楼”数量的一半。 面对数量多、密度大、时间久的“吊脚楼”,枫林街道画好“分号”,将60余处“吊脚楼” 按照进度铺排工作量,倒排时间,依次上门做工作。 为了避免居民出现抵触情绪,每一户拆违动工前的上门沟通都会带着施工队与居民面对面地交流,形成拆违改造的“一户一方案”。
通过走访约谈,终于打开了拆违工作的突破口:17号楼的一处“吊脚楼”成为枫林新村拆除的第一个“吊脚楼”。 居委和施工队多次上门实地勘测,经过两三次修改后,敲定最终方案,成功拆除并装修后,成为小区里的“样板间”。 枫林新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岚表示:“大家都说装修得不错,后面其他要拆‘吊脚楼’的居民都过来参观,想要按照他们的模式来。 ”
成功拆除17号楼的违建,拉开了“吊脚楼”拆违的序幕。 随后持续发力,推倒拆违“骨牌”的第二块、第三块……直至产生连锁效应,由一个点位拆除带动一排“吊脚楼”拆除,随后迅速扩散至整个枫林新村,并直接带动街道其他片区“吊脚楼”的拆除。
划去“问号”,平稳推进
在天龙片区启动拆违初期,居民观望情绪严重,面对初期居民不配合、房东不支持和约谈中拆违当事人抛出的一系列“问号”,如何做好这门学问? 枫林街道给出了答案,一家家谈无例外、一排排拆无特殊, 整排推进让违建当事人心服口服,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咨询并口口相传。
住在龙山新村82号的党员蔡先生,听说天龙片区启动拆违,积极响应,自行拆除了自家的吊脚楼,打消了其他居民的观望和迟疑态度。 不少居民还主动询问工作人员什么时候拆除自家的吊脚楼。 居民汪阿姨表示:“其实我们也知道吊脚楼不对,这次大家统一拆掉了,心中也就没有疙瘩了。 ”在约谈中善于解答百姓的“问号”,拆违拆出公平公信、实现自拆助拆,是平稳顺利拆违的又一法宝。绘上“句号”,以人为本
拆违过程中不仅有挖机隆隆,更有温情满满。 拆违为民、 拆违还路、拆违除危、拆违增绿……面对龙山新村最大,也是最后一处“吊脚楼”,拆除存在一定难度。 一方面由于“吊脚楼”位于五楼的高度,且建材较重,拆除难度大;另一方面要让居民切实认识到“吊脚楼”是违建且危险的,需要耐心做好沟通工作。
枫林街道拆违专班对该户居民进行了既有“温度”又有“力度”的劝导。“温度”在于耐心劝说, 尽力满足居民的合理要求,“力度” 则在于坚决强调违法建筑的安全隐患。在前期劝导的过程中, 龙一居委以耐心和用心多次上门走访,讲解违法建筑的安全隐患,并与居民沟通协商拆除工作时的具体细节。
“我们上门走访了很多次,一开始居民还没有认识到‘吊脚楼’存在的安全隐患,万一违法建筑质量出现问题, 后果不堪设想。”龙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蔡成哲说,“在拆除过程中, 我们用防水布帮居民家里都盖好,防止拆除时的灰尘碎块,施工时一小块一小块拆除,整个过程高效利落,尽量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 ”
枫林街道通过画好“分号”,产生“骨牌”之效,划去“问号”解“空中楼阁”难题,顺应了美好生活之盼。 (来源:枫林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