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信芳
本报近期刊出了费平先生观看情景剧《先锋正红》后撰写的剧评《愿拼热血如春雨》。《先锋正红》 讲述的是在“五卅运动”前夕,刘华、顾正红等共产党人领导工人同日本资本家进行抗争与罢工的故事。
这不由让我想起了上海观众非常熟悉的沪剧《星星之火》。 作为红色经典,《星星之火》首演于1959年,同年4月被拍成电影。 此剧正是以五卅运动与顾正红烈士牺牲为背景,通过杨桂英一家的遭遇,深刻揭露了包身工的悲惨身世,反映了纺纱女工在地下党启发下逐步觉醒和成长。 我曾在文庙图书市场花了十元钱(当年书价0.4元)觅得旧书《星星之火》(剧本)这次又拿出来翻阅。
想起它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在这部戏里分别饰演纱厂女工杨桂英和地下党员刘英的是著名沪剧演员筱爱琴和邵滨孙,这对夫妇当时就居住在徐汇区乌鲁木齐中路179弄内(现已拆除)。 他俩在戏里的出色表演至今仍为大家深深怀念。
多年前, 我有幸参加了徐汇区湖南街道挖掘老房子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与掌故。 在上海沪剧院专业宣传干部褚伯承,邵筱子女邵智慧、 邵智薪的帮助下,邵滨孙、筱爱琴夫妇当年排演《星星之火》的幕后故事脱颖而出。
邵滨孙、 筱爱琴一心扑在艺术上, 为沪剧表演几乎舍弃了家庭。 他俩的子女回忆说,他们与父母基本不照面, 父母演戏每天很晚回家, 他们已经入睡。 而他们早上上学时,父母还在休息。
筱爱琴过去擅长扮演少女、少妇,从第一次改变戏路,演起她过去从未演过的农村中年妇女。 为了演好杨桂英,她背着铺盖来,一头扑在排练场,与其他演员一起做小品,练唱,连续奋战三十个日日夜夜。 她有着和杨桂英相似的从扬州流落到上海的身世遭遇,因此,感同身受, 很快进入角色。她把每次排练, 都当作正式演出一样对待,充满激情,排一场哭一场。她扮演的杨桂英, 见到做包身工的女儿被折磨得不像人样,却无法救她, 一张白纸黑字的包身文契像一堵高墙把人分隔开来,她叫着小珍子,眼泪流干了,站在墙外一动不动,像一座雕像钉住在那里。 这无声的哭泣更加感人, 看到这里观众的心都要碎了。 该剧导演、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朱端钧为此十分感动,上前与她握手,发觉她双手冰凉,连连说:“像你这样的好演员实在难得。 ”
在剧中扮演小珍子和双喜的许帼华和沈仁伟, 当时还是青年演员,参加《星星之火》演出, 使他们得到了一次难得的崭露头角的机会。 许帼华的表演真挚质朴, 把一个包身工饱受欺凌和折磨的痛苦心情揭示得细致入微。 沈仁伟的演唱,字正腔圆、韵味醇厚,得到观众的赞扬。 剧中扮演工人林如海的青年演员张清(后在《芦荡火种》中饰演郭建光)演赶来报告顾正红牺牲消息时, 几次未能达到导演要求,心里很急。 邵滨孙让他不要慌,先放松,回忆一下自己生活中悲伤的事情,做到带着感情上场。 张清按照这个建议去做,很快就入戏了。
邵滨孙在剧中饰演工人领袖刘大哥, 他一扫沪剧舞台的阴虚柔弱之风, 从表演到唱腔都显示了一种难得的黄钟大吕的阳刚之气。 其中,邵滨孙和筱爱琴一段“启发杨桂英”的对唱颇为有名。 唱段是精心设计的,为此,夫妻俩揣摩切磋不已。 邵滨孙老师生前曾告诉我, 在回家的乌鲁木齐中路上, 我与筱爱琴还曾几次比划哼唱, 路上行人回过头来看我们, 以为我们有毛病。
1943年, 邵滨孙拜京剧大师周信芳为师,从京剧艺术中吸取营养,形成了邵派艺术唱做并重、声情并茂的表演风格,在沪剧男声唱腔中独树一帜。 他在“启发杨桂英” 这个唱段中借鉴融合了京剧高拨子等一些音乐元素,糅合在“阳血”曲调里面,更为激扬,成功塑造了工人领袖刘大哥。筱爱琴演的杨桂英此时遭受失去女儿的磨难打击,心情沉痛,绝望悲凉。 两人的唱腔一高一低,一刚一柔,一亮一暗,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大嫂啊,你是否曾经想起过,你是苦海里长来苦海里生,为啥你在乡下越蹲越是苦, 为啥你到上海未见好毫分?”开始,到“工人起来闹革命,为国为民为自身,……”再到“仇恨岂止你一家人!”落腔,可谓慷慨激昂一气呵成。 这段铿锵有力、苍劲浑厚的唱段成为邵派艺术的代表作,至今仍在沪剧爱好者中广泛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