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轮回雪花绵,北风拂面透身寒。当一场又一场寒潮给大地裹上冰冷的桎梏,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自冬至开始了。 老人们说冬至交九,意味着数九寒天的到来,大地冰封,雪虐风饕。
“冬至大如年”,在我的家乡,冬至是一个很重大的节日。 冬至前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祭祖,俗称“过冬”。
冬至这天,母亲早早就准备包饺子。“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母亲说冬至“吃饺子可以防止掉耳朵”。她先把条肉洗净,在砧板上切成一小块一小块, 再把肉剁成肉糜,接着把洗得干干净净的大白菜也剁碎,将茶干切成丁,然后把三者混在一起搅拌均匀。 制好肉馅后,母亲用一瓜瓢面粉和适量水在面盆里搅拌,拌成一个大面团。再把面团放在八仙桌上反反复复地揉、压。 揉好的面团要饧一会儿, 用擀面杖挤压成长方形,卷在擀面杖上,在桌上“啪啪啪啪”来来回回滚动,滚一会儿再摊开撒些面粉抹均,又来回滚动。 如此循环往复, 最后变成一个硕大的面皮。母亲擀的面皮薄如蝉翼,切割成豆腐大的小面皮。她把饺子包成元宝状寓意“财源广进”。煮饺子要等水开了后才能下锅,不然相邻的会粘住。 饺子浮上水面, 袅袅的香气也升腾弥漫,让人垂涎三尺。搛一个饺子急急地送进嘴里,细细咀嚼,软软的,滑滑的,浓香唇齿。
冬至吃饺子据说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张仲景是南阳穰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 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 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 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施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的“娇耳”, 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名为“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 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冬至饺子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