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的“吊脚楼”违建

文/记者 杨宜修 图/资料
“吊脚楼”是一种极具土家文化特色的建筑形式,大家常常将其视作特色景观。 然而,当这种建筑出现在居民楼外侧、居民头顶上时,它们就不美了,甚至还存在安全隐患。2023年,徐汇区拆违办聚焦“建设新徐汇、奋进新征程”目标任务,结合“三旧”变“三新”房屋综合修缮项目,加大对小区内部悬挑结构类违建(“吊脚楼”)整治工作。 截至目前,徐汇全区已拆除207处“吊脚楼”违建,面积达864.5平方米。
“吊脚楼”,各有各的危
“所谓‘吊脚楼’违建,就是指主体呈悬空状态、仅用简易钢架支撑于墙体,用于居住或储物的建(构)筑物。”区拆违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一种居住在二楼以上的小区居民自主搭建的拓展空间,由于底部没有支撑,存在结构不稳、材质不达标、施工质量差、具有火灾风险、承载能力过载等安全隐患,是城市治理中的一大难题。
回忆起今年完成拆除的各式各样危险的“吊脚楼”,区拆违办工作人员对漕溪一村漕北小区居民搭建的鸽棚印象深刻。 这个蓝色的铁皮棚搭建在四楼的过道围墙上,仅用几个三脚架支撑悬空于墙体外,看着极为危险。此外,为了改善空间小的住房困难而利用楼道外拓的“吊脚楼”情况,在枫林新村等老小区中普遍存在。 记者了解到,居民们一旦在生活中发现这些情况,可以向居委和物业反映,属地城管中队会很快到场制止,也可以向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各类热线反映。
层层落实,徐汇在行动
区拆违办在2023年10月检查各街镇“三旧”变“三新”小区拆违和建设情况时,发现部分小区施工进度缓慢,脚手架搭设不合理。经过调研发现,原来是小区内那些搭建久远的存量“吊脚楼”,成为大修工作的拦路虎。 这些违建不但导致施工无法正常按时开展,还对小区最后的整修效果也产生极大影响。
保障小区居民生命安全,推进“三旧”变“三新”工作进度,区拆违办牵头开展“吊脚楼”重点整治工作。各街镇积极响应,对辖区内住宅小区开展“吊脚楼”违建排摸工作。 从做好立案调查、走访宣传和拆除保障三个环节入手,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居委干部、社区民警密切配合,排除安全隐患。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进工作过程中,徐汇区拆违办发现物业管理的介入对于小区违建管控必不可少———老旧小区物业管理不到位往往是违建得不到制止的根源。 因此,他们积极引导物业公司加强小区管理,提高物业服务水平。
一户一方案,多角度探找突破点
实践证明,通过执法拆违的方式整治违建是最后的手段, 也是效率最低的手段。在拆违过程中,区拆违办和各街镇拆违一线工作人员秉持“儿女之心”的工作理念,以解决居民实际问题为目标,采用一户一方案的方式,巧做案情研判, 针对根源化解矛盾,在拆除“吊脚楼”的同时还改善了居民生活。
枫林街道通过成功清零枫林新村“吊脚楼”违建,分享成功经验,顺势推进小区违建整治工作;凌云街道对辖区内住宅小区“吊脚楼”违建开展了集中清零整治行动;虹梅街道成立专案组,开展高强度拔点攻坚,安全完成拆除工作;龙华街道通过新造橱柜和防盗笼替换原有“吊脚楼”储物柜的方式,尽可能保留原有物品摆放的位置不变……各街镇在拆违工作中都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将拆违工作走进居民的心坎里。
是整治行动,更是民心工程
小区治理工作并不是依靠单独的建设和大修项目能够管理到位的。徐汇还通过各部门的联动,将“美丽家园”“成套改造”“消防安全”“加装电梯”“架空线入地”“雨污混管改造”等需要进小区的项目统一纳入了“三旧”变“三新”工作,将施工和改造统一起来,统筹安排计划,避免“九龙治水”的情况,节约了资金也提高了效率。 这些政策的落实让居民们看到了变化,也提高了他们对拆违工作的支持度和满意度。
据介绍, 从2022年全区年度拆违总量达95175.1平方米, 到2023年拆除违建1503处、 完成整治2692处,全区拆除违建完成率达202.47%。这些数字背后,是全区上下齐心协力的成果。居民们对违建类违法行为的敏感度不断提高,新建违法建筑的投诉占比逐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