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青年人都要在人生中经历一次重要的身份转变,从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到初入职场的打工人。 随着这种角色的改变,背后的心态、自我认识、人际关系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在新的人生阶段实现转变,在职业发展与个人生活之间取得平衡,是困惑许多青年的重要课题。
不少年轻人一边吐槽着数不尽的临时加班和开会, 繁重的业务要求,复杂难搞的同事关系……一边又因为期盼着晋升加薪,默默加班完成KPI,在网络上恶补职场规则。“躺又躺不平,卷也卷不动”成了很多人的职场写照。 结果变得越来越“心累”,不仅上班毫无成就感、幸福感,甚至对工作之外的事物也难以提起兴趣,这样的你可能是陷入了精神内耗。
“精神内耗”也叫做心理内耗,个体在进行自我控制时消耗了过多的心理资源,从而处于一种耗竭的状态。内耗长期存在会让人感到无尽的疲惫, 不仅是身体上的劳累、紧张,更是一种心理上的疲惫。由于没有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而陷入不断地自我怀疑、 自我攻击、 纠结犹豫。 正是因为这种心理状态的个体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对付自己”上,所以称为“内耗”。
合理规划实现职业发展
为了度过长久又向上发展的职场生活,青年需要全面收集信息,例如团队的工作风格、 岗位晋升通道等, 据此明确发展目标、制定职业规划。这样在工作中遇到需要进行抉择的场景时,才可以根据自己的构思做出更加合理的决定,更好地规划时间和精力, 避免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消耗精力。
职场上种种可能引起内耗问题的应对方式, 首先是找出自己可以进行调整改进的部分,如果情况没有好转,那么可能问题并不出在自己身上。 如果是苦于频繁加班, 一方面需要调整工作模式提高效率。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拖延。将工作任务按照重要性和紧急性进行排序,优先处理重要且紧急的任务, 避免因为琐事而消耗精力; 另一方面可能是工作量和安排有问题, 面对不合理的要求和任务,明确职责所在,学会拒绝,避免因过多不属于自己的工作而内耗。
正确看待人际关系
工作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进行的, 人际之间的交流往来自然会产生关系。同事之间的竞争关系、领导管理和下属被管理的关系、 甲方和乙方的合作关系……各种交织在一起的关系构成了以个体为中心的巨大人际关系网, 经营各种关系所耗费的精力使得许多年轻人苦不堪言。
面对沟通不良的问题,练习沟通的话术可以节省花费在人际交流上的精力。 站在多方的角度上思考,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简单的文字交流而产生的误会。如果产生精神内耗是因为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需要考虑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还是指向个人自尊的攻击性言语。如果对于一般性的评价也出现了强烈的反应, 可能是由于自己是敏感性格。 对于高敏感人群来说,戒掉“玻璃心”意味着不过分揣测,上演“内心戏”。划分公私的界线,下班后不再反复思考上班时同事的言语是否话里有话,有意识地形成工作开始和结束的状态开关。
调整思维收获自我成长
从学生到职场人最大的变化在于“我”的意义。个体对于自我的认识、了解和接纳的程度构成了其行为的基础, 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反复求索得到的。 因此人们很难在一朝一夕间做出改变。 踏入纷杂缭乱的社会,面对陌生的职场规则, 出现不适应是很正常的表现。
从内部入手,可以锻炼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应对外在的负性事件,例如遇到压力时能够采取积极的措施改善心态,避免情绪频繁大幅波动导致精力耗费。 从外部也可以善用自我激励, 为自己设定奖励机制,完成有挑战的任务后给予自己适当的奖励,提高工作积极性。 还可以尝试发展兴趣爱好,适当的锻炼和户外活动可以帮助放松身心,转移注意力使处于紧张工作状态的大脑得到休息,能够减轻压力。
当然, 如果严重内耗已经影响到了你的正常生活, 感觉到自己无法应对职场压力,不妨考虑寻求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的帮助,以便更好地调整心理状态。 有些时候可能会出现离职的想法,需要认真思考这份工作带来的成长价值是否大于内耗,并且它在你的人生规划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再选择下一步要走向何方。
愿每个青年都能够在职场施展抱负,实现个人价值!
(来源: 北京青少年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