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迅先生的学生中, 最有名的是萧军和萧红。1934年秋,萧军试着给心中敬仰的鲁迅先生去了第一封信, 希望得到文学上的指导。 没想到,先生接到信后就写了回信。 从此,两个来自东北的“不甘做奴隶者”,却对文学有着无限的热爱和向往的青年,成了鲁迅先生的门生。
丁言昭,知名传记文学作家,已为丁玲、林徽因、陆小曼、安娥等九位“民国才女”写书立传。 在撰写被誉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传记《爱路跋涉》时,不仅向40余位曾经接触过萧红的文学前辈们征集资料, 而且对萧红与萧军在上海的足迹作了大量的考证。 巧的是,萧军、萧红当年客居上海,曾经住过的拉都路(今襄阳南路)351号, 就在她的居所“慎成里”的后弄堂。 去年,我在丁言昭的引领下,特意来到当年两萧的居所。 徐汇区有关部门曾在这里挂过铭牌。
丁言昭的父亲丁景唐先生是位出版家,曾任上海市出版局副局长、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他同时还是现代文学史研究学者,著述丰富。 丁景唐与萧军相为朋友。1979年,丁言昭为萧红整理年谱时,想到了萧军,于是给他去了信,当年3月5日、15日,萧军两次回信,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两萧是1934年11月2日抵达上海的。 先住进了蒲柏路(今太仓路)上的一家公寓。 因为房租昂贵,很快就搬走了。萧军在拉都路(今襄阳路)283号,租到了每月9元的亭子间。
当年的拉都路283号,在现在的襄阳南路、永嘉路口往北一点。不过,原来的沿街房子已被拆除,建起了新楼房,底层依然是一排店铺,但后面的亭子间不见了。
1935年1月2日, 萧军搬到了拉都路411弄,名为福显坊的22号。新居给两萧带来了创作激情。萧军一口气创作了短篇小说《职业》《樱花》《货船》《初秋的风》《军中》等,其中《职业》经由鲁迅介绍,刊登在《文学》第4卷第3号上。萧红也开始在上海的文学创作活动, 撰写了《小六》《过夜》等散文,其中《小六》经由鲁迅介绍,刊登在陈望道主编的《太白》杂志上。
接着,两萧有了第三次搬家,这就是拉都路(今襄阳南路)351号。这是幢西式楼房。 两萧住在三楼。
1935年5月2日上午, 楼梯上突然响起了脚步声,两萧打开房门一看,原来是鲁迅先生带着许广平和海婴一家三口。 这让两萧惊喜不已,急忙请让他们进屋。 鲁迅点起了香烟,并带来了愉悦和说不尽的话题,满屋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一小时后,鲁迅先生邀请两萧外出吃饭,地点是霞飞路上的一家西餐馆。饭后,两萧送鲁迅全家上了电车。当天鲁迅在日记里写道:“晴。上午同广平携海婴往拉都路访萧军及悄(即萧红),在盛福午饭。 ”
据专家考证,查看上世纪四十年代相关资料,在拉都路与霞飞路口向东拐四五十米,有一家“德盛福食物号”,门牌为1013号(近路口为1023号,解放初为天津小吃部,后改名为“燕京楼”)。虽然此店名比鲁迅说的多了一个“德”字,但很有可能就是这一家。 遗憾的是,如今这一带建筑已大大变样,再也无法寻找旧址了。
丁言昭告诉我:1979年,萧军先生已经72岁。 她去信一下把萧军那尘封的记忆轰开了。当年3月5日和3月15日,萧军两次给我回了信。 其中还赋诗一首题为《忆故巢》,这是萧军对他与萧红在上海拉都路那一段感情生活最真挚的记忆:
梦里依稀忆故巢,拉都路上几春宵。双双人影偕来去,蔼蔼停云瞰暮朝。 缘结缘分终一幻,说盟说誓了成嘲。 闲将白发窥明镜,又是东风曳柳条。

- 标题导航
- 区领导到相关街道指导“疫情防控扫尾清零”工作
- “推进徐汇规划建设、土地高质量利用”视频会议举行
- 区领导到部分菜场和超市实地察看复商复市情况
- 图片新闻
- 上海立法:“场所码”“数字哨兵”有法治支撑,采集的个人信息仅用于疫情防控
- 区领导实地检查公共交通疫情防控和恢复运营情况
- 上海立法:“场所码”“数字哨兵”有法治支撑,采集的个人信息仅用于疫情防控
- 枫林集团聚焦安商稳商全力做好疫情期间企业服务
- 区市场监管局积极推进“扫街、敲门”专项行动
- 图片新闻
鲁迅先生曾来过襄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