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南担 图/资料
疫情期间,在徐家汇南丹居委有这样一群居民志愿者(如图①),他们迅速果断,有着军人一般的执行力;他们正值壮年,积极完成防疫任务,争着“我来干”;他们都是“多面手”,一人就能担当“卸货员”“扫码工”“值守小蓝”“消杀大白”等多种角色。 某日,他们一如往常在小区里巡逻,也不知谁突然叫了一声“飞虎队”,这个亲切的称呼便一直延续了下来。
快人一步 使命必达
南丹小区共有2421户, 是徐家汇街道典型的“大户人家”。 平时管理就存在一定难度,遇到发放物资等任务更难免让居委干部有些心里发怵。“每次发物资我都又开心又害怕”,南丹居委副书记马晓燕笑着说,“开心的是有了物资就有了保障,害怕的是发物资真的很累”。 每逢物资发放,马晓燕就要和其他居委干部们驻守在小区门口卸货搬运,常常一干就是一整天。
幸运的是,有“飞虎队”帮忙。 他们开着一辆辆电瓶车、 私家车上阵,每辆车“能装多少装多少”,迅速将物资分发至每个楼栋,最牛的一辆“超级机车” 甚至装了8大袋。“每栋楼该放多少物资,他们比我更清楚。 ”马晓燕自豪地说,“拆下来的泡沫箱‘飞虎队’ 还会码放整齐通知环卫来收,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有着极强的集体荣誉感。 ”
畅通就医渠道也离不开“飞虎队”的帮忙(如图②)。 有一次,小区一名楼组长身体抱恙,从邻居们的只言片语中, 马晓燕判断他情况危急,立马拨打了120!无奈在他之前还有50多人排队等待接送。 担心延误病情,马晓燕又快速拨通了“飞虎队”队员的电话。 没有一句“再等等吧”,队员们一个开车、一个陪护,立刻动身送楼组长去医院。
在居委干部、“飞虎队” 的接力下, 护送楼组长及时就医。“医生说是脑出血,幸好送医及时,现在情况已经稳定了。 ”谈起这件事,马晓燕仍然心有余悸。
勇者有谋 自带“抗体”
有快有勇, 方不负“飞虎队”之名。 小区里有一位89岁的老先生,前些日子被诊断为阳性病例,需等待转运至医院。 转运当天居委干部为他送餐时, 已明显感到他状态不佳,意识有些模糊、走路易摔倒,需要背着才能下楼。
“飞虎队”的一位“大块头”志愿者听闻后,自告奋勇冲了进去,不嫌老人大小便失禁已有异味,亲自为他穿衣、背他出门。 当晚10点多,在街道、居委、志愿者的通力合作下,顺利闭环转运至医院。“因为是阳性病例,照道理一般人进门都会有些顾虑,我们居委干部是职责所在,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就很不容易了。 ”马晓燕回忆道。“后来向他道谢,他开玩笑说,还好自己3月底前‘也曾阳过’, 属于‘自带抗体’,什么都不怕! ”
女儿身 男儿心
“飞虎队”里为数不多的几位姑娘,也让人见识到“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 她们乐于尝试各类工种,发物资时冲在前头装货卸货(如图③④);遇到急需补位的情况,现场学习后立即“持证上岗”;上门核酸时,就地取材制作防疫“小挎包”,迅速化身试管“小货郎”, 高效为居民采样、 送样。女性的耐心、细致,让她们摇身成为独一无二的“巾帼军”。
“军”中有爱 情满南丹
军人严肃, 也有柔情,“飞虎队”的队员们也不例外。 小区里有对老夫妻,膝下无子女,亲戚也都在国外。老伯伯患了病,行动受限,妻子也患有忧郁症。 两人的生活状况让居委干部和“飞虎队”志愿者们时时挂心。
平时送餐之后,志愿者都会主动留下陪老人聊聊天南地北、话话家长里短,也会定期帮助老人与国外的亲戚视频联系。“亲戚说到这些志愿者也是满口称赞”, 马晓燕说,“他们这是把这对老夫妻当作自己的爷爷奶奶啦! ”
转眼封控已两月有余,南丹居委干部们也有两个月未曾见过自己的家人。 平日埋头做事不问归期已成习惯,却不想还能遇见一些令人惊喜的“小浪漫”。
今年5月20日,“飞虎队”成员们用试管搭出“南丹小区·520”的字样,让这些无法归家的人心头一暖(如图⑤)。“很感动”,马晓燕直言,“‘飞虎队’ 总能让我们居委干部眼前一亮。 ”
封控至今,“飞虎队”也已和南丹居委结下了革命友谊。 临近复工复产,队员们又投入了常态化核酸点的新任务, 即将从扫码员转型为采样员, 以另一种身份继续为人民服务。正如马晓燕所说的,“有‘飞虎队’在,很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