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师对我在资料室工作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称赞我工作做得好,也为自己创造了更好的学习机遇。 我向她汇报说,不少前辈都爱来资料室,或因工作关系,我去程十发、谢稚柳、刘旦宅等老先生的府上造访,他们见到我就会侃侃而谈,聊天收不了场。 周老师听了很高兴,特地嘱咐我要好好珍惜与老先生们接触交往的机会,他们身上都具备着很优秀的品格与修养,要多聆听、多求教!而老先生们也对我这个周慧珺弟子投以赞许的目光,虽然当时周老师与他们相比尚且年轻,但他们却都对她赞赏有加,尤其是谢稚柳老先生,曾不止一次对我谈及周慧珺老师的书法,称赞其用笔圆润活泼灵动,颇具山谷的草书,婀娜多姿的神韵、舒展动人的线条,可谓气象万千;陈佩秋先生更极力支持周老师出任书协主席,她还约我一同登门拜访了周老师,俩人见面、相谈甚欢……
担任上海市书协主席后, 周老师更忙了,但她总是不忘关心老会员。一次,她自己驾驶助动车,我骑着自行车,陪同她前去慰问书画篆刻名家叶露渊先生。 一进门,周老师开口第一句话便是让人欣喜的赞誉:“姜,我看还是老的辣! ”这句话真的把叶老“逗”得很开心, 临别还依依不舍地念叨:“慧珺啊,咱关起门,再聊一会儿吧……”
大家垂范,润物无声。 尽管不是时时耳提面命,却让我处处耳濡目染;尽管不能时时事必躬亲,却让我处处事宽则圆。 由于身体状况所限, 周老师不能频频出席大型活动,但她却希望看到每次活动,都能留下有益的资料和亮点并得到推广,让更多受众分享。 如画院每年的迎春画展后,她就会和大家一起对展品一件件加以点评,竟发现有些书家的画作水准并不亚于专业画家,原因在于金石书法的功底及品味追求所致,周老师往往就此细加评论,对事不对人地畅谈。 她主张:艺术交流要多一些“沙龙式”的切磋,追求可以互不相同, 但都可以各抒己见,互补式的畅谈,有助于开阔思路。 在她主持书协工作不久,就在上海图书馆举办了“上海书坛的创作与欣赏”辩论会,周老师亲自主持,请刘小晴和郭适权各作代表不同观点的演讲,让两位展开辩论,从而引发了与会者大讨论。这也是海上书坛数十年来首度出现的热议景象。周老师还亲笔题鉴,组织、出版了《上海书法通讯》,让会员们第一次有了及时掌握了解书坛动态、信息、资源的渠道,增强了振兴海上书坛的参与意识。这段过程和见闻, 同样让我更深入地走进书法天地,开阔了视野,更多接近真善美。
回想起周老师之所以同样鼓励我唱好京剧,其中缘由也正是与书法相关。 周老师主持书协工作期间, 组织了大量交流活动,可谓推动了南北书法界的学术互动,2007年,她组织海派书坛名家编成一套《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大型丛书,并集合书坛海派前贤与当代书坛高手,策划了《海派书法晋京展》, 于当年1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揭幕,中央领导人和首都各界人士纷至沓来观展。 追随着周老师,我也有幸身临开幕式,并陪同北京的京剧名家参观,一路讲解海派书坛面貌,还参加了全国学界代表云集的艺术座谈会,当晚还观看了在长安大戏院上演的“翰墨京韵”京剧演唱会。在这次影响广泛的活动中,因为知道上海来的艺术家们也喜欢京剧,所以北京戏剧名家还特意邀请周老师与陈佩秋先生等一起出席午宴,我也有幸陪同, 午餐后又举行堂会,“谭家门”的谭孝曾夫妇等,在大乐队的伴奏下登台献唱。席上与我邻座的恰是谭家侄女谭小玲,擅老旦,于是在周老师鼓励下,我获得了一次难得的机会, 遂与名门专业演员同台演唱《军民鱼水情》,“南腔北调”,却皆大欢喜,周老师更是格外开心。 她说,我们搞书法的,就是要和国粹京剧多一些联系,“跨界” 的好处,是要借鉴京剧中正平和的审美、因陋就简的原则、个体性灵的彰显,以及动与静结合、精气神息息相通, 这些艺术审美品格都能丰富书法的表现力……一席谆谆教诲, 令我印象深刻。 我想,这一次盛会,又何尝不是一次艺术共融的当代“兰亭雅集”! 周老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品格激励与艺术思考,从此让国粹京剧,深深根植于我的“书法心”……
多年以来, 周老师赐赠的这一幅《兰亭序》楷书作品,与我天天相伴,鞭策我抓住每一次“群贤毕至”的人生机遇,多多汲取养分、不断接受滋养。 在“游目骋怀”中,快然自足,“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周老师启发着我、引领着我,向周围的长者与高人学习,向传统文化学习,向现实生活学习,更让我把对书画同源、艺术相同的认知付诸实践,并为我创造条件和机会。她支持我向经常来她家中相会的京剧名家新秀王珮瑜和姜培培、著名琴师陈平一学习,并且如同分析我的书法习作一样, 中肯而严谨地点评我在演唱上的诸多缺陷与不足, 让我“补课”有重点、“补短”明方向。由于周老师的激励,也让我鼓足勇气,有幸拜在京剧名家童祥苓老师门下,总算在京剧上也有了“修成正果”的途径。 回想多年来,我能频频站在书协活动、甚至如逸夫舞台等大场面中亮嗓,这与周老师的教诲与鼓励密不可分。尤其是2016年7月, 我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办个人专场晚会,周老师与许多前辈均亲临助阵,陈佩秋先生还欣然题辞鼓励……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唐代诗人李商隐为勉励后辈而写下的名句,恰似周慧珺老师多年来对我真切的呵护与教诲。 每一次,我都感受到了来自老师情怀中的一股暖流正时时充盈着我的胸膛。我愿始终仰望着悬挂在陋室客厅的那一幅周老师手书的《兰亭序》墨宝,时时感受老师蕴含着中国文化美德,牢记恩师谆谆教诲,把握当下,努力辛耕,学无止境,守正出新!

- 标题导航
- 区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区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胜利召开
- 上海市徐汇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2022年1月8日上海市徐汇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 上海市徐汇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徐汇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
- 上海市徐汇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上海市徐汇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上海市徐汇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 上海市徐汇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上海市徐汇区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
- 上海市徐汇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 新愿景引领新征程新作为铸就新辉煌
- 政府工作要做好“两个平衡”
- 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打造高品质服务品牌
- 在“实”字上下功夫 夯实基层治理生态
- 多措并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 培养卫生人才 让百姓得到实惠
- 充分发挥专业精神 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 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投身自主创新发展
- 科学制定方案 加强党建引领
- 走访回应群众呼声 解决患者看病难
- 落实“双减”政策 转变育人方式
“兰亭”谆谆付远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