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92年,作者与孙道临合影
2021年12月10日,上海电影家协会和嘉善孙道临电影艺术纪念馆联合举行了纪念孙道临诞辰一百周年活。 孙道临的旧友、同事、影迷,以及女儿和女婿,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回忆了这位艺术家的点点滴滴,再现了孙道临高贵儒雅、多才多艺、纯正谦虚的艺术家形象。 因会议时间有限,我只能简单地介绍自己与其交往的轶事,但感到还不尽兴,遂用文字以记之。
一
有幸与孙道临老师有过一段时间的交往,真切地感受到了他的多才多艺和人格魅力。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初冬,我在市公安局政治部宣教处谋差,那天接到徐汇分局湖南路派出所费指导员来电,邀请我明天下午一起去著名电影演员孙道临家送“警民联系卡”, 听说要去见心中的偶像, 颇为激动,欣然应允。
放下电话, 我脑海里便浮现出孙道临的儒雅形象。相信50岁以上的观众一定熟悉这位成绩斐然、享誉海内外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他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整整影响了几代人。
中学时代就闻听孙道临的大名,见过他的电影剧照,但文革时期尚未看过他出演的电影。 直到1977年冬天,才第一次见到他主演的电影。彼时,我在济南空军部队服役,每周末晚上放露天电影是部队官兵最欢迎的节目。冬天的黄昏,我们身披棉大衣、头戴雷锋帽,脚穿大头鞋,坐在足球场露天观看《永不消失的电波》, 孙道临以其机智儒雅的表演, 塑造了地下情报员李侠的英雄形象,一见钟情,从此就成了他的忠实粉丝。
之后又陆续观看了《渡江侦察记》里,他扮演智勇双全的侦察英雄李连长、《不夜城》中他主演的民族资本家张伯韩、《家》中忍辱负重的大少爷觉新等电影,感到这位演员以其丰厚的学识和多方面的艺术素养,在银幕上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经典艺术形象,磁场强大,光彩夺目,尤其是《早春二月》中的肖涧秋,他以其清湛的演技和学者气质,将一个旧中国苦闷彷徨、渴望光明、追求新生活的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 韵味典雅,不愧为其代表作,亦可谓是中国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又观看了孙道临配音的电影《基度山伯爵》《白痴》等外国影片,堪称配音艺术的典范,尤其是《王子复仇记》中,以其对沙剧和哈姆雷特这个人物的深刻理解,以饱满的激情和磁性的嗓音表演,对哈姆雷特进行了二度创造,百听不厌。
还观看了越剧《红楼梦》,因喜欢原著,我特意带上笔记本,摸黑从银幕上抄写了许多唱词,回到寝室一看,如一团乱麻。
没想到能有幸见到孙道临本人, 以及他的夫人越剧演员王文娟,心里颇为激动。翌日下午来到了偶像的家,敲开门的一瞬,发现站在眼前的“肖涧秋”已是满头华发,微微谢顶,当年的年轻潇洒、英武之气荡然无存,真让人感叹岁月无情,老天残忍。 尽管岁月不饶人,但孙道临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仍透出艺术家的风度和浓浓的书卷气。可谓是气质高雅,风度依然。他和妻子王文娟见我们送上的“警民联系卡”后,很是高兴。孙道临拿着小纸卡,反复揣摩,不住地点头说:“谢谢你们的关心,以后少不了会麻烦你们。 ”
我们见客厅的玻璃橱里放着许多奖品和工艺品,墙上挂着风景油画,布置得典雅,尤其是客厅里那棵圣诞树上挂着五彩缤纷的贺年卡,非常温馨。
“林妹妹”介绍说:“满树的贺卡都是朋友和观众寄来的,因为太多了,所以挂在了树上。 ”
那天我们寒暄了几句,我给了他一张名片便匆匆告辞。二
1992 年,我调入《人民警察》杂志不久,突然接到一封来自北京的信,是用繁体字书写,我一时看不清是哪位老先生的字,仔细辨认,发现是孙道临大名,颇为激动。 细看全文,原来是孙道临说,他正在北京拍摄影片《继母》,等拍完片子回上海后,打算拍一部有关警察故事的影片,让我两星期后与他联系。
放下信后,我一直处于亢奋之中,有点不相信眼前的事实,仿佛还在梦中,反复细看来信后,才确信这是天将大任于斯人。 我在想孙道临这样的著名艺术家怎么会想起与我合作的,估计是前一时期《解放日报》连载我的手记《户籍警的故事》,孙老师看到了文章后,颇感兴趣,萌生了拍警察影片的念想。
当晚我失眠了,眼前又闪现出孙道临导演的影片《雷雨》,他导演并主演的这部经典影片,成功塑造了一个专制、伪善的矿主周朴园的形象。 心里暗忖能与孙道临这样的大师合作,依靠这位贵人的指点,一定功成名就, 也许我还会在片子里扮演一个小角色呢,想入非非地进入了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