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后五年主要目标和2022年工作任务(上接第2-3版)
未来五年,是我国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步阶段,也是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四个放在”,保持战略定力,抢抓发展机遇,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今后五年区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全面落实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以创新深化党建为引领,以卓越功能、卓越创新、卓越品质、卓越人文、卓越治理为路径,做强核心价值、做优城市形态、做好民生保障,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卓越城区。
今后五年徐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核心竞争力跃上新高度。“四大功能”全面增强,“五型经济”能级明显提高,数字强区建成基本框架,经济质量和效益向上跨越,呈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特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左右,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5%。
———自主创新发展汇聚新动能。提高研发投入的强度、创新发展的浓度、产业技术升级的高度,培育创新要素集聚、科技服务领先、新动能加速迸发的创新磁场,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创新成果转化主阵地。人工智能及相关产业总产出年均增长15%,生命健康产业总产出年均增长10%,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GDP比重9%,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30件以上。
———人民城市建设展现新气象。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加快“三旧”变“三新”步伐,建设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区。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6岁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小于5.5%,生活垃圾源头减量5%,全区优于Ⅲ类(含Ⅲ类)水体断面比例达到70%,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不低于85%,绿化覆盖率32%。
———城区软实力实现新提升。上海城市精神品格更加彰显,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交相辉映、焕发活力,城区的精神感召力、创新驱动力、人才吸引力、社会凝聚力以及国内外影响力日益增强。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年均增长11%,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0万平方米,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多于30处,新增A级旅游景区1-2个,新增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1-2个。
———现代化治理取得新进步。党建引领的自治、法治、德治、数治体系不断夯实,城市细节充满善意和温暖,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明显提升,城区更加安全、更为智慧、更具韧性。“一网通办”政务服务网办率达到90%,公众安全感指数达到90分以上。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是全面落实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起步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创新深化党建为引领,全面推进“卓越徐汇”建设各项任务,加快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安定和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区级财政收入增长6%,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保持在6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指标数以内,新增绿地8万平方米。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1 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着力强化“四大功能”,发展“五型经济”,抢先布局新赛道,全力以赴稳增长、促创新、强产业,努力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构建“5+4+X”产业布局。打造“五型经济”标杆区。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百业,强化创新型经济的引领策源功能。大力发展金融、专业等高端服务业,提升服务型经济发展能级。实施总部增能计划,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0家,集聚更多央企总部、民企总部,做强总部型经济影响力。把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机遇,主动对接复制浦东引领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商务区制度创新,大力引外资稳外贸,推动开放型经济提质增效。促进线上线下流量融合发展,推动各类要素资源高频流动、高效配置、高能增值,加快发展流量型经济。推动四大战略产业集群迈向千亿级。大力发展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激发浦江、期智、树图等顶尖研发机构的创新活力,加速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发挥腾讯、阿里、商汤等头部企业的集聚效应,壮大产业生态圈;探索成立元宇宙创新联盟,推动人工智能与文化创意、绿色低碳、智能制造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以生物医药为抓手的生命健康产业集群,依托区域研发和临床资源优势,鼓励石药、扬子江、联影等标杆企业在徐汇设立运营销售总部、临床研发中心、高端制造基地,加快推进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研发上市,打造研发、临床、制造于一体的产业创新高地。大力发展以艺术传媒为引领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推进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实体化运作,积极培育数字广告产业,支持普德赋“光明之城”、商汤“三体沉浸式娱乐世界”等项目建设,发展“沉浸式体验+IP产业链”新模式,巩固扩大数字文娱等重点领域优势。大力发展以金融科技为先导的现代金融产业集群,放大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论坛等高能级平台影响力,以资产管理为重点、绿色金融为特色,引入一批资管机构、公募基金、头部投资机构等,构建衡复、徐家汇、徐汇滨江“金三角”核心区。着力发展商业、现代服务业和先导产业。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引领示范区建设,全力引领和定义消费潮流,做大做强“首经济”“云经济”“夜经济”等,力争引入超400个知名品牌。加大对现代服务业优势行业的投入力度、服务强度,促进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集聚新能源龙头企业,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强化科创策源功能。面向国家有需求、上海有优势、徐汇有基础的重点领域,全力支持基础研究突破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响“科创绣带”品牌。加强与“四大”资源的战略合作,联合上海交大、复旦上医、华东理工、应用技术大学等打造“环高校院所”创新经济圈。做好浦江实验室永久选址和人才吸引工作,保障广州实验室上海基地发展,支持中山医院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项目建设,促进期智、树图等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力争成为科技平台落户的首选地,推动更多核心技术“0到1”的突破。进一步提升上海医药临床研究中心平台能级,做强“枫林HUB”品牌和“区域型TTO”平台,推动中国(上海)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落地,健全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实现更多科技成果“1到100”的转化。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联动发展,完善“政产学研用金”创新链条,发挥“徐汇资本”撬动效应,助推标杆企业上市融资、做大做强,有力应对国际高科技领域竞争。着力揽蓄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大力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增加国际化教育、医疗等服务供给,助力人才扎根徐汇、创新创业。
提升招商营商能级。优化投资促进工作机制,强化战区协同、条块联动,形成责任共担、资源统筹、利益共享的招商局面,持续引进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力争实现百万级、千万级、亿元级企业倍增。联动知名会计所、律所等第三方专业机构,依托进博会及高端峰会论坛平台,拓展招商渠道,提升楼宇产业能级,纳统楼宇属地率提升至55%,年税收超亿元楼宇增加10幢。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做好安商稳商和助企纾困工作,提升企业“信心指数”“信赖指数”。深入推进新一轮国资国企综合改革,优化国资布局结构,整合盘活资源,有效提升国资配置效率和整体功能,提高区属国有经济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度。
2 着力优化城区功能格局
围绕“两极驱动、东西循环、南北联动、中部提升”发展格局,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快重大工程建设进度,计划产业类重大项目新开工145万平方米、竣工110万平方米,打好徐家汇、徐汇滨江、漕开发、华泾“东西南北”四大战役,提升“两极三区”能级。
加快重点区域建设。徐家汇地区,要打造顶级商圈,加快徐家汇国贸中心商业项目招商,集聚一批顶尖品牌,推动商圈整体城市更新;提升品质生活,加快天桥连廊建设贯通,启动天钥桥路更新提升,推动汇金、六百等商业载体更新改造,建设徐家汇公共广场,打造休闲生活街区;彰显海派之源,突出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将文化元素融入商圈;建设总部高地,聚焦ITC商办项目,引进更多世界500强总部、顶尖专业服务业机构和金融机构。徐汇滨江,要建设卓越水岸,全面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服务能级,推进西岸金融城建设、西岸梦中心形态品质提升、传媒港商业开放、数智谷酒店开业;引领“科创绣带”,加快浦江实验室、腾讯华东总部、网易上海西岸研发中心、阿里新零售创新中心等项目进度,推动科创平台企业集聚发展;构建艺术殿堂,推动西岸穹顶艺术中心年内启用、西岸国际会展中心开工,组织筹备国内优秀现当代艺术作品赴法国蓬皮杜中心策展;建设产业高地,围绕“一港一谷一城一湾”产业定位,抓好源头招商、产业链招商、生态圈招商。漕开发,要塑造更新范例,优化区区合作、区企合作推动城市更新机制,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提升土地使用效益,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增强发展引擎,紧盯航天、乔高等项目建设招商,全力提高经济密度;树立科创标杆,发挥科创企业集聚优势,搭建企业协作、产业勾连的平台,提升科创浓度,优化创新创业生态;营造活力街区,加快建成国际邻里中心一期及系列配套空间,为年轻白领提供更加完善的生活配套服务。华泾地区,要锻造产业重镇,加快华之门、生命蓝湾等地块出让建设,加速北杨人工智能小镇建设和招商;培育科创新锐,积极引入和集聚一批具有科技研发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建设生态新城,对标城市副中心定位,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水、绿、文、体等休闲配套;共治宜居社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品质,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全力提升交通功能。聚力“中部提升”,谋划开辟贯通南北的交通动脉,打破“中梗阻”。完成轨交23号线和漕宝路快速路东延伸工程(中环—龙吴路)前期腾地工作,推进龙吴路功能提升工程前期手续办理,力争与23号线同步建设。继续配合推进龙水南路、银都路越江隧道工程。补齐市政交通短板,有序推进罗城路、全州二路、田仪路、宜山北路等局部路网建设,加快推进长华路拓宽工程,完成华济路(长华路—龙吴路)等道路整治。加强道路交通“微治理”,实施宛平路等5座过街人行天桥加装电梯工程,新增300个共享停车泊位、2000个公共泊位、300个公共充电桩。深入推进“5+1+X”土地收储,聚力攻坚滨江C单元西片区、云峰油库、中东三家里等重点地块。
3 着力打造高品质生活环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落实市委民心工程,全面推动“三旧”变“三新”,加快实施10方面48项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提升社区环境品质,建设彰显“五个人人”的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区。
大力推进旧住房修缮改造。制定实施930多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的“135”计划,推动零星旧改一年全覆盖,住房修缮三年整体竣工,成套改造五年全面启动。尊重群众意愿,结合小区特点,分类制定改造方案,加快推进剩余1000余户零星旧改,启动147幢、21.75万平方米成套改造,开工修缮33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和里弄房屋。按照全项目修缮标准,系统推进补缺类、标准类、提升类修缮改造。深化社区规划师制度,每个街镇选点建设1-2个“三旧”变“三新”示范区,以小区、街区、社区为整体更新单元,统筹推进楼道、通道、绿地等空间设施和社区服务提升,完善居民区党组织领导下的“三驾马车”运转机制,全要素一体化打造示范标杆。持续用力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程,全年加装电梯新开工500台。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年内力争新建或筹措1.2万套。
实施15分钟社区生活圈提升计划。按照人口分布、服务半径划分片区,开展邻里汇3.0版提升行动,新建和提升39家邻里汇,配齐社区食堂、社区卫生服务点、社区文体、社区助浴服务功能。深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持续推进长护险试点,完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乐龄汇”南部养老中心项目,打造高品质养老机构标杆。完善社区商业布局,优化漕开发、徐汇中城等地区服务配套,创建一批早餐工程示范点。同时,提升就业服务和社会救助水平,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应届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完善“沉默的少数”发现和帮扶机制,强化困境儿童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保障服务。
构建生态环境治理新格局。服务“双碳”目标,全面推进低碳示范区、低碳社区创建。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巩固提升生态治理成果。加强工地及道路扬尘污染控制,力保空气质量不退步。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确保土地安全利用,提升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积极建设“无废城市”。压实各级河长责任,加快推进蒲汇塘调蓄设施建设、龙水南路泵站迁建等工程,稳定河道水质,提高Ⅲ类水体比例。推动蒲汇塘岸线整治提升“南伸北延”,启动上澳塘、东上澳塘等河道贯通整治,打造可亲近、有温度、有活力的“水岸秀带”。
同时,大力开展军民融合、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继续推进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助力对口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做好科普、妇女儿童、档案、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外事、地方志编纂和红十字会等各项工作。
4 着力厚植城区软实力
坚决贯彻区委关于激活软要素提升软实力的实施意见,突出区域与区属资源统筹联动、双向赋能,将文化、人居、治理等软要素转化为卓越徐汇的软实力。
树立“海派文化之源”标杆。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做大做强以徐家汇源、魅力衡复、古韵龙华、艺术西岸等为核心的“徐汇文化C圈”。推进徐家汇书院开放运营,加快西岸大剧院等项目建设,放大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西岸文化艺术季等品牌活动影响力。打响文旅消费品牌,积极创建“武康路—安福路”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优化“建筑可阅读”体验。建设龙华风貌区开放式街区,推动龙华烈士陵园与红色文化景点串联互动。深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优化“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因地制宜深入建设“灯塔书房”,鼓励公共文化设施错时、延时开放。
推动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五育并举”教育体系。健全义务教育“双减”长效机制,加强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规范管理。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继续实施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加快普通高中分类分层特色发展。新增10个普惠性托育点,推进复旦附中徐汇分校、南部职校等项目建设,实现中小幼学校空调安装全覆盖。深化医联体建设,做强专科品牌,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探索“医养护居”全程健康服务新模式,建设4家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快南部医疗中心、八院病房综合楼、120急救分站建设,推进徐家汇、凌云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迁)建。完善家门口的体育设施,有序推进区级体育中心、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和益智健身苑点建设,推动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深化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依托徐家汇体育公园打造体育产业发展带。
开展全要素精细化治理。实施第二轮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城市色彩、户外招牌、景观照明等区级导则,统筹设计市政道路、建筑立面、绿化景观、店招店牌、城市家具等要素,塑造温暖动人的城市表情。启动并基本完成景观道路提升52条,初步形成“美丽街区”景观道路总体布局。推广高安路“一路一弄”治理标准,年内完成16条风貌区道路全要素治理工作,打造更多“一街一景”。推进实施63条道路、58.8公里架空线入地,开展桥荫桥孔空间更新利用,推进徐家汇体育公园周边环境品质提升。加快公园城市建设,建成环城生态公园带项目华泾公园样板段、中环绿廊桂江路五期,推动老公园品质提升及24小时开放,做好口袋公园、街角绿地“微更新”,公园绿地3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8%。
(下转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