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姚丽敏
虽然最近气温骤降, 但汇师小学的大礼堂里依旧热火朝天。 去年是漕河泾老年男子舞蹈队成立的12周年,他们相约在舞台上用舞蹈为自己庆祝生日。
从舞蹈“小白”到屡获殊荣舞台上,这些平日里包揽“买汰烧”、接送孙辈的上海爷叔,手持抹布和拖把,再现了首次登台表演的作品《洗刷刷》。转眼间,十二年过去了,这支平均年龄67岁的街道老年男子舞蹈队也经历了成长和蜕变。
初入“舞林”,爷叔们舞蹈功底为零,接受能力也不及女学员, 社区请来的专业舞蹈教师特意为男子舞蹈队“加课”。教舞的时候, 还特地把每个舞蹈动作分解成一个个慢动作, 逐一教会, 再拼起来, 并开始通过服装和道具设计来表现主题。比如《快乐的吐鲁番大叔》就让爷叔们穿上新疆民族服装、手执皮鼓、耸着肩膀出场,用幽默的表现形式来展现社区老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老街记忆》则让爷叔们穿上长衫, 搬上板凳坐在小巷里,回忆百年漕河泾旧时的风光……
几乎每年, 舞蹈队都会排演一两支主题舞蹈。 一曲《洗刷刷》获得过徐汇区群文舞蹈大赛二等奖,《摇滚来了》夺下了2020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舞蹈创作大赛的优秀节目奖,《蒙古汉子》还走上了大剧院的舞台,用舞蹈的方式向社会宣传老年人终身学习、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
当天,原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也来到了现场。 作为一系列舞台精品的创作者、引领者,陈飞华半生沉醉于舞蹈,是老师、是艺术家、是管理者,不仅和专业舞者打交道,还一直致力于舞蹈艺术的大众传播。 爷爷们的舞蹈让他看到的不仅是社区老年人的精气神,更是街道对群文活动的大力支持, 看到在漕河泾畔的幸福家园中, 社区百姓正用舞步跳出自己的小康生活。
大美漕韵,文化在这里传承从生活物资集散地“漕乌泾”到魅力无穷的徐汇中城,漕河泾已然走过百年历史。 丁建华老师用朗诵声情并茂地展现了漕河泾畔宜居城区的生态之美、 公益志愿的奉献之美、社区邻里的和谐之美、守望相助的情怀之美与文明实践的行动之美。
近年来,徐汇区坚定文化自信,繁荣文化文艺工作,以文化人、以文育德、以文兴业、以文惠民,全力打响“海派文化之源”品牌。漕河泾街道在不断蜕变的同时,也始终关注着社区的老年群体,根据他们的需求喜好,大力开展主题活动,让老年人之间增加交流、增进感情,努力构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和谐幸福社区。 自从漕韵活动中心改建后,舞蹈队有了自己的舞蹈排练教室,那里还是大家“终身学习”的好去处,每一位来到这里的社区百姓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
舞台上,孩子们与爷爷们比拼起舞蹈。爷爷们用他们的自信、 乐观和激情告诉大家,真正的“少年”其实不是年龄,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从爷爷们的舞步中,可以感受到幸福的因子不仅来自物质生活的充裕,更源于内心对梦想的追求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