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区长 钟晓咏
二〇二二年工作回顾
(一)着力稳住大盘经济加速恢复重振
产业能级持续提升
四大战略产业集群加快迈向千亿级
预计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
引入首店160家
预计商品销售总额完成7695亿元
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70亿元
预计全年实到外资12.4亿美元(同比增长31.9%)
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068亿元(同比增长5.5%)
星环科技在科创板成功上市
获评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
发布首个区级层面元宇宙支持政策
漕河泾“元创未来”元宇宙产业创新园
获评上海市首批元宇宙特色产业园区
成立上海绿色低碳城市产业联盟
科创策源功能不断强化
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一揽子做好浦江实验室落地运行保障
以及永久基地建设前期准备
持续推动成果转化
区域型TTO平台累计转化51个项目,
涉及金额超5亿元
持续打造知识产权高地
成功申报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区
持续加强人才工作
推选命名186位年度徐汇区“光启人才”
区级人才公寓总量达5389套,全年共为369家单位、1845位人才提供租房补贴2025万元
招商营商工作取得成效
企业新设压缩至2小时发照
发布区“27条”,累计支出惠企资金37.55亿元
三批41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
引进亿元级企业9户、千万级企业69户
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5家,累计外资总部及研发中心145家,位居中心城区第一
年税收超亿元楼宇达60幢
积极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徐汇交易分团实现意向成交总金额7.9亿美元(较上届增长10%)
(二)扩大有效投资重大工程加压推进
重点区域建设全力推进
徐家汇中心T1塔楼竣工
天桥连廊二期贯通开放、四期正式开工
美罗城完成改造提升
徐家汇体育公园及周边配套推进建设
徐汇滨江形成“一港一谷一城一场一湾一心”六大组团布局
漕开发航天科技城工程全面推进
华泾地区对标城市副中心,加快配套设施建设
北杨人工智能小镇全面开工
重大工程建设有力实施
轨道交通23号线徐汇段站点完成腾地
龙腾大道最后100米断点贯通
漕开发、徐汇滨江等重点区域一批配套道路开工建设
龙吴路拓宽一期完工
曲靖路建成通车
新增公共泊位4370个,公共充电桩599个
“5+1+X”土地收储计划稳步推进,全年收储土地570亩,出让土地10幅
(三)坚持人民至上民生服务持续改善
“三旧”变“三新”加力推进
启动21个地块、约4.7万平方米的零星旧改
启动9万平方米、2700余户老旧房屋成套改造
加快17个片区综合改造治理,全年开工300万平方米、完工100万平方米
电梯加装签约514台,完工295台,完工数位列全市第一
完成28个邻里汇“生活盒子”建设
新增市级早餐工程示范点11个
完成5家菜市场整体改造
民生保障底线坚决守牢
保障重点群体就业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帮扶就业率达到94.96%
全年救助各类对象约32.8万人次,支出救助资金约3.24亿元
新增9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600张养老床位、15个老年助餐场所、8家老年人日间照护中心,3个社区创建成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新增廉租房租金配租家庭210户,廉租租金补贴1817户,新增供应保租房4031套(间)
各项社会事业深化发展
落实教育综合改革
建成10个托幼一体园
公办中小学实现空调全覆盖“汇e学”徐汇终身教育云校获评教育部全国社区教育创新实践项目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动医联体建设
推进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迁建
新增2家上海市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荣获优秀
上海文旅中心建成开放
徐家汇书院开放试运营
“武康路—安福路”获评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西岸美术馆大道、安福路文艺街区获评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黄道婆纪念公园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深化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
全年新增体育场地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
(四)聚焦精细智能治理能级不断提升
“两网建设”深入推进
深化“一网通办”
完成39个延伸服务点布设
新增11项“一件事”及“好办”“快办”事项
做强“一网统管”
在全市率先推行首席数据官制度
开展数字孪生城市建设
开发上线数字化赋能疫情防控系统
精细治理持续深化
完成17条风貌道路全要素治理
启动52条景观道路建设
全年共完成30公里架空线入地,完成量居全市第一
完成龙水南路泵站迁建
实现4.6公里河道岸线贯通和景观提升
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达90%
桂江路绿地五期竣工
新增6座口袋公园及12座街心花园
新增各类绿地11.28公顷
建成一批新能源示范项目和光伏项目
基层治理全面夯实
创新深化片区治理机制
开展居委会建制调整
开展拆违“百日攻坚”行动,拆除违法建筑1251处、9.3万平方米
完成38处非法规模化租赁场所清退整治
(五)坚持平急结合城区韧性持续增强
大上海保卫战取得胜利
坚决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
建立区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指挥体系
筑牢社会面管控防线、做好生活物资保供
常态化疫情防控毫不松懈
2022年6月1日以后,持续健全常态化防控机制,筹措常态化隔离房源7000间,布设896个常态化核酸采样点
全面提升医疗救治能力
发热门诊日最大接诊能力从288人次
提升至1000人次
重症床位数提升至每10万人近20张,设置亚定点医院床位671张
加强健康科普宣传和政策解读
保障居民就医买药需求
多措并举推进老年人疫苗接种
城区安全有效保障
建立健全三大应急管理体系
安全风险防控
自然灾害防治
城运应急
推进社区消防安全“微基建”
106个居民小区新建微型消防站
为86个老旧小区集中充电场所加装消防设施
实现全区住宅小区非机动车集中充电设施全覆盖
强化食品安全监管
推出全市首个餐饮行业“双指引”
成功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二〇二三年主要任务
(一)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面强化中心辐射功能
大力引进一批全球50强、100强机构
加快徐家汇、徐汇滨江等区域高端商务载体建设
开展一系列首发首展首秀活动
加快重大工程超前谋划、储备和开竣工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着重发展更高能级的总部经济
推动四大产业集群提质扩量
打造数字经济产业新引擎
培育生命健康产业新亮点
做强文化创意产业新优势
构筑现代金融产业新动能
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
营造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制度环境
集聚一批头部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成长性企业
全面提升楼宇入驻率、属地率和贡献度
力争纳统楼宇属地率提升至60%
年税收超亿元楼宇达到70幢
持续实施助企纾困政策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积极吸引央企跨区域整合资源,将全球总部、第二总部、事业部总部等落户徐汇
(二)聚焦科教人才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学前教育
高质普惠便捷发展
新增10所托幼一体园
启动南站地区配套中学等一批中小学项目
加快复旦附中徐汇校区建设
推动南部职教中心建成开学
支持“双一流”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深化对接大院大所大校大企
探索构建“1+N”升级版“TTO”平台体系
做强徐汇资本国资创投平台
支持区域内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
鼓励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
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城区建设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精准发力元宇宙产业
加快培育绿色低碳产业
积极拓展智能终端产业
全力打造人才高地
优化“光启人才行动计划”
引进“高精尖缺”人才
持续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多渠道筹措人才公寓1400套
完善“人才港”等服务体系
(三)畅通循环联动持续优化城区发展格局
深化重点区域功能
徐家汇地区
加快推进天桥连廊三、四、五期建设
徐家汇体育公园“两馆一建”及二期完工
徐汇滨江
“西进”联动西岸数智中心
“南拓”推进西岸热力秀场、西岸生命蓝湾规划建设和产业导入
漕河泾开发区
“东进”拓展产业空间
促进优势产业溢出与滨江链接、向华泾导入
华泾地区
加快北杨人工智能小镇项目建设
推动华之门地块源头招商和开工建设
全面完善交通路网
分批实施96条、近47公里市政道路新改扩工程
年内新改扩建道路38条、18.2公里
推动轨交23号线徐汇段站点全面开工
启动漕宝路快速路东延伸工程
加快推进龙吴路功能提升等南北交通“六纵”项目
推动徐家汇、徐汇滨江、漕开发等区域配套道路开竣工
启动新一轮“5+1+X”城市更新计划
(四)建设人民城市满足群众美好生活期待
大力改善居住条件
加速推进26万平方米不成套职工住宅和小梁薄板房屋改造,年内启动剩余38幢、6万平方米
新启动300万平方米旧住房修缮
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新签约500台、新开工300台
新增保租房供应2000套、廉租房租金配租家庭200户
全力保障基础民生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推进长护险试点和养老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
加快“乐龄汇”项目竣工投用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加快区公共卫生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等项目开工
推动南部医疗中心以及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竣工投用
加强粮食安全保障
新建改建5个菜市场
推进平价肉菜专柜建设
持续提升城区软实力
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
做强“徐汇文化C圈”,打造更多“文旅+”新空间
争创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
新增体育场地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
提高基层治理水平
形成“街镇—片区—居民区—微网格—楼组”五级组织架构
创新街镇治理体系
强化片区治理机制
增强居民区自治共治能力
大力实施15分钟社区生活圈提升计划
完善邻里汇“生活盒子”规划布局
年内新建和提升11个“生活盒子”
(五)系统集成示范引领城区现代化治理
提升精细治理能级
完成复兴中路等39条道路治理
启动29条、31公里“美丽街区”景观道路建设
实施35公里架空线入地工程
树立数字治理样板
深化“12345”热线办理、社区治理、精准营
商等重点场景
升级移动政务系统,完善7×24小时工作机制
打造绿色生态空间
打造“两环一带、贯通南北”的滨水步道
PM2.5平均值不高于32微克/立方米
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不低于85%
深入实施绿色徐汇点线面提升计划
积极建设“无废城市”
(六)强化风险应对全面打造韧性城市标杆
优化疫情防控工作
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
加强医疗资源储备,做实分级分类诊疗
做好重点人群健康情况摸底及分类管理
持续扩大疫苗接种覆盖面
维护城区安全运行
持续深化“3461”安全工作体系
做好老旧电梯安全风险评估
推动常态化群租整治和违法建筑拆除
深化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建设
巩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成效
提升城区安全韧性
制定防灾减灾长期规划
推进4个社区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试点
推动25万平方米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认定
筹建区级、街镇、居委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和储备点
推进地下空间精细化管理和公益化使用
深化海绵城市建设
建成2平方公里海绵城市达标区
坚定信心、守正创新
埋头苦干、踔厉前行
建设新徐汇、再造新徐汇
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