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中学高一(5)班 吴欣悦
高中入学前,我怀着对新学校的好奇与期待,上网搜索了相关资料,首先吸引我的,便是徐汇中学“徐家汇源4A文化景区第一站”的名号,其中,建筑“崇思楼”更是令我惊叹。
这座建于1917年的崇思楼,是我们学校历史最悠久的教学楼。 它以外砖内木为主体,共有四层;以小礼堂正门为轴线,两侧各有9根高达顶楼的科林斯式柱子,这也成为了整栋楼主要艺术风格的体现。 此外,东西两侧的入口廊柱也为科林斯柱式———一种由古希腊的多立克式、爱奥尼式进而演变而成的风格,据说其创作灵感源于设计师将一只花篮搬至柱头的美好愿望。
返校那天,班主任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崇思楼,告知我们的音乐课和美术课将在那里进行,还嘱咐我们上下楼要放轻脚步。 听着老师生动形象又带着一丝悬念的介绍,不由使我更加好奇。
终于,开学的第一周,我们迎来了第一节音乐课,而我也终于迈进了那栋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
走过“汇学长廊”,从侧门踏过斑驳的石阶,上到二楼,左侧,便是著名的“汇学图书馆”。我站在门口,向里望着,浓浓的书卷气扑面而来:成百上千本的书籍在四周摆放得整整齐齐,一张不大的书桌上规矩地摆着台灯、毛笔和一座小小的地球仪,再往前看,是一把大提琴,安静地卧躺在一个书柜边,而在图书馆的中间,悬挂着一只铜铃———无声地悬挂着,不发出一点儿声响。 整间图书馆显得宁静而肃穆,而正是这间并没有那么大面积的图书馆, 却连接了中外,贯穿170多年的历史。 我依然站在门口,久久不愿离去。
身边同学的催促声使我回过神来,我放慢脚步,继续向楼上走去。 木质的楼梯总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似要向我们诉说些什么。 我们缓缓地走着,欣赏着这座充满西方特色的建筑的内部,和暖的阳光透过花窗,稀稀落落地洒在这无数名人曾站立过的木质地板上,头顶的吊灯发出明亮的黄色光芒,我仿佛置身历史的长河, 久久不敢言———又或者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后来,我们常常出入崇思楼,褪去了初来乍到时的新鲜感, 我心中更多的,是对这座历史建筑的敬重,以及能够身处其中的自豪感。 记得开学时校长的致辞,“崇思”,蕴含着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求学之道。校长还曾告诉我们:“徐者,缓也;汇者,聚也。 徐汇徐汇慢慢都会;徐汇徐汇什么都会。 ”我们相聚在了徐汇中学,一同努力,不断地汲取知识,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同时,我们也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者。
这就是我们学校的崇思楼,简单的文字并不能完美地表达出我对它的赞美,但幸运的是,我们有着三年的时间与它相处———甚至更久, 学校所带给我们的文化熏陶如烙印一般,将永远伴随我们未来的成长,我感恩崇思楼,更感恩我的学校。

我们与崇思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