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百年诞辰纪念日, 人们不禁会想起他演过的《渡江侦察记》《永不消逝的电波》《雷雨》《詹天佑》《早春二月》《乌鸦与麻雀》等100多部影视剧和舞台剧,他诸多艺术形象至今落在人们的心中。
我自然也忘不了2004年在孙道临家采访他的情景。孙道临家住淮海中路武康大楼,他的书屋充满着书卷气。 话题转到他已保存了50多年的《渡江侦察记》拍摄的脚本上来。脚本为八开本,因年长日久,封面已磨损,纸已泛黄。 我翻开本子密密麻麻的工整小字布满在字里行间,天头地脚,有圏圈点点的,有勾勾勒勒的心得体会,所感所悟。虽已时隔半个世纪,但脚本中的拍摄场序以及拍摄往事,孙道临记忆犹新, 难以忘怀。 孙道临说:“1954年1月,当领导宣布由我出演《渡江侦察记》中的李连长时,我既兴奋又惶恐。 兴奋的是这次扮演一位解放战争中我军英雄人物;惶恐的是自己正在转变文艺观,该歌颂什么,批判什么,如何塑造工农兵形象,心里没个底, 再说自己知识分子的味也较浓,与剧中李连长这个人物距离很大,一时竟不知从何入手。 ”
他1943年进入职业剧团, 在舞台和银幕上塑造过许多类型的艺术形象,如《雷雨》 中的周萍、《日出》 中的方达生、《家》中的髙觉新等,可就是没有演过工农兵。1949年,来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后,也未担任过像“李连长”这样重要的军人角色。领导十分了解孙道临的心情,一面组织演员学习斯坦尼斯拉夫的艺术思想,一面组织演员深入生活。 导演汤晓丹带队,剧组一行来到舟山沈家门海岛,他们与驻岛部队的侦察连战士同吃同住同出操。部队的生活无疑是艰苦的,然而战士们保家卫国的精神是感人的。孙道临从内在去挖掘战士的心灵, 去体验战士细腻的思想感情,去体察战士外刚内美的形体动作。每有心得感悟便记录在《渡江侦察记》的脚本中。
从沈家门回到上海后,汤晓丹又特地找来了当年渡江部队的侦察科长和渡江英雄连连长当顾问,他们就片中“李连长”在执行这一艰巨任务时,所应具有的职业思维与性格特点,为孙道临作了详细而又深刻的剖析与讲解,他们还安排了两位年轻的参谋带领他与另外几位饰演侦察兵的演员一起出操练兵。孙道临一丝不苟的认真劲儿常使周围群众误以他是一个真正的军人。
拍戏过程中,他们极其认真。 为使演员更好地进入角色,汤导演决定先拍外景戏,因为外景戏大多是动作戏。 外部动作的表现比较容易掌握,同时,通过外部动作, 也可进一步让演员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渡江侦察记》的外景是在江北拍的,剧中的侦察班是由五个演员、五个部队的侦察兵组成,大家住在山中老乡家里。 当时正值梅雨季节,霪雨霏霏,每到开饭时,剧组人员就要从山上往下走, 手撑雨伞,踏着泥泞的小路,弯弯倒倒,经常泥沾一身,大家毫无怨言,更无人摆谱搞特殊化。
孙道临翻到脚本的第8页对我说:“这是拍刘四姐撑着竹篙跳到船上送李连长的一场戏。 那时已是深秋了,头上飘泼大雨, 雨点夹着凉意打在身上颇有些难受,而导演汤晓丹却穿着短裤,站在水里一边指挥拍摄,一边还帮着推船。 那种忘我的敬业精神令人感动。在这个伟大的摄制组里,什么大导演、大演员、什么群众演员……大家都是平等的。剧组人员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出好戏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厚礼。 ”孙道临在美国出访讲学时也曾谈到“这种靠集体智慧创作形象的思维是一种精神。”讲学结束后,一位美国学者感慨地说:“这类电影写出了人类的良心,我将选出十几部配上英文在我所在的大学里放映,给教师和学生们欣赏。 ”
如今,孙道临《渡江侦察记》脚本等一批手稿已保存在他家乡嘉善创办的“孙道临电影艺术馆”中,但愿孙道临的艺术精神能激励一代又一代人。
(作者:著名文史掌故作家、《海派文化报》创报主编)

《渡江侦察记》脚本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