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时代是结社的时代。 鲁迅一生,与社团有着不解之缘。 从早年留学日本时期的浙江同乡会,一直到晚年的左联、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社团,他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社团中。 除了参加社团活动,自己也亲手创建了多个社团, 还支持、指导了多个社团,总计不下40个。 其中有社会政治社团,有文学社团,也有艺术社团,还有教育类社团,但大多存在时间不长,较长的语丝社、未名社和左联,都是6年不到,最短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仅存在半年多就停止活动了。 鲁迅对社团的态度,经历了漫长的变迁过程。初期是被动参与,之后是积极参与,再后是主动创建,后期则更多是从旁指导,到最后跳出“圈子”,左联解散后未再组织或参加任何社团。
当时的社团,大多以刊物为成员活动的中心和纽带,社团活动方式以文字交流为常态, 而非必开会。 很多同人刊物编辑团队虽然以编辑出版为主要活动,虽然其成员思想理念不尽相同,但因对外显示为一个整体,也被常视为社团。 鲁迅参加的部分社团属于这种情况。
鲁迅的社团活动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一、 早年:从留学日本到归国工作,初步感受社团的能量与其消散的挫败感
鲁迅踏入社会的时候,中国社会正处在社团蜂起的时代。进入20世纪后,随着各种西方新思潮涌入,国内结社风气渐开,鲁迅耳濡目染,从中感受到新时代、新风气、新思想的冲击。 先后参加了留日学生浙江同乡会、浙学会、光复会。 作为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新党”,开始感受到社团的能量,也初步经验了社团消散的挫败感。 但对结社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知,结社的意向反而得到了加强。
二、北京时期:参社的能量发挥,组团的意兴增强
民国成立后,鲁迅在北京,初期因受早期社团失败的打击,对社团并不积极。 被动接触过共和党但对该党的拉拢未予置理。 后来在教育部被动参与了多个与职务相关的社团或组织。 在这些社团里,鲁迅基本上是职务行为,属于公务活动,故相对被动。但在既已参加的社团中,也发挥了其能量。 五四时期,参加了新青年社,发起语丝社、未名社,帮助莽原社等。
在北京的14年,是鲁迅社团活动的第一个高峰。 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青年公务员,走到了社会的前列,成为社会正义力量的中坚,被誉为“思想界先驱”,社团活动在其中有着重要作用。
三、南下以后:青年导师的思想光辉
1926年9月鲁迅到南方后,大批青年学生围绕在鲁迅身边,他们热情很高,要办刊物,鲁迅当然是支持的。 虽然明知他们还很幼稚,但是鲁迅对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爱护心, 于是就身不由己地为他们服务。何况广州的革命策源地氛围,也裹挟了他,不能不融入,但还是有警惕、有思考的。
四、上海时期:左翼的旗帜
1927年10月鲁迅定居上海,接触了更多的社团。 组织朝花社,又一次体验了结社的失败。
进入1930年代,鲁迅与社团的关系进入高潮, 接连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 左联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这些重要组织。
1935年以后, 鲁迅基本上不再参与社团活动(对木刻社团虽然保持了一定的热情,但具体事务不参与。)这可能与他在左联的经历和感受有关。 到了1935年,他的身体健康也每况愈下。 进入1936年,鲁迅已经决计不再参加任何社团活动了。(作者系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

鲁迅社团活动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