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27岁的葛雅萍嫁进武康大楼。30多年过去,当年的新娘子, 如今已是孩子的外婆,昔日岁月历历在目。“刚嫁到这里时, 这些墙都是漏水的,楼里杂乱的电线像蜘蛛网。 没想到,今天的大楼这么漂亮、这么适意。 ”
葛阿姨生活的武康大楼,位于武康路、 兴国路等五街交会处,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始建于1924年的武康大楼,建筑立面为法国文艺复兴风格,一、二层是东南亚常有的骑楼样式, 三至七层为清水红砖墙,设计有铁栅栏的小阳台,顶层的阳台沿着整个大楼外墙转了一圈。
如今, 这座百年老楼已成为上海城市更新的典范。 武康大楼分别于2009年和2019年完成了两次保护性修缮, 连大楼周边架空线也被全部清除入地。 剥去“蛛网”后的整体建筑风貌, 在清朗天际线下完整呈现。 大楼修缮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 每一块红砖都力求复原当年模样, 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考量。 哪怕是针对居民生活必需的空调问题, 都请来专家团队, 制定外立面空调机架专项方案, 尽可能将附着物对原有风貌的影响降到最低。
武康大楼所在的上海市徐汇区湖南街道党工委书记杨海英形容,修缮“既要面子、更重里子”,“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在保护历史文化风貌的同时,激发共治自治活力。 ”
走进武康大楼,现代化设施与回旋式楼梯和谐相融,干净整洁的楼道里,透过老式格窗向外眺望, 可以望到如火般朝霞、绯红夕阳。近年来,居民代表、绿化部门和专业机构群策群力,将大楼内废弃空间改造成迷你空中花园。葛阿姨最爱带外孙来这里玩耍,认认绿植聊聊天,这里成了居民们晾晒衣物、休闲聚会以及协商议事的理想场所。
这正是上海城市更新的特色所在。 在人民城市理念下,注重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保护与活化”的动态平衡,以历史建筑功能转型与街区“微更新”为切口,实现民生改善、风貌保护和城区能级提升三方平衡的目标。
在更新中,武康大楼越来越火,甚至成为“网红打卡地”。 天平路淮海中路口的锐角区域是武康大楼最佳拍摄点位,人行道原本宽2米,大量游客一度站在车行道上拍照打卡,造成安全隐患。 上海于2020年对此处进行微更新,将该转角空间向外拓展数米,形成了约500平方米的源点广场。
不只是武康大楼, 目前,上海已划定并公布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文化街区)44片,已确定并公布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历史建筑)1058处。 要论上海风貌保护的目标,一句话可以概括:“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是有温度的。”
人间烟火处, 风貌更迷人。风貌区保护不仅传承了历史文化, 也推动了城市和经济发展。武康—安福风貌街区,范围不过0.4平方公里, 日均人流量2万至3万人次。 人们手执咖啡一杯,漫步街头,打卡武康大楼,漫步至安福路,在穿过梧桐洒向街面的阳光下,在餐厅外摆位的悠闲自在之间,完成一场城市漫游与经济活力的美妙交融。“巴掌大” 的历史文化风貌街区,2023年末年度财政贡献就已突破亿元大关,成为上海诠释人文经济融合发展的新样本。
(来源:《人民日报》)

2025-07-21 总第1839期
上一期下一期
《人民日报》关注上海徐汇
当历史风貌与人间烟火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