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3.关于“遇赦”的分析
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 忽必烈决定第四次远征安南(越南),命刘国杰与亦吉里负责;八月安排云从龙、张文虎等共同参与,张文虎主要负责跟随大军从海路运粮。 励兵秣马之中,忽必烈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1294年2月18日)突然去世。 元成宗五月即位后,命令停止远征。六月诏书称:“先皇帝新弃天下,朕嗣守大统,践祚之始,大肆赦宥,无间远近。惟尔安南,亦从宽宥,已敕有司罢兵,遣陪臣陶子奇归国。 自今以往,所以畏天事大者,其审思之。 ”
诸君想到没有? 黄道婆1294年遇赦,合理解释了黄道婆为什么“元贞间(1295-1297年)”附海舶归的问题。
关于云从龙与张文虎。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云从龙”1274年是南宋广东钤辖(军事官职),镇压崖州“三巴大王”;1280年又担任元廷广东海北海南道宣慰使,维护海南秩序。 云从龙的难得之处,两个朝廷、甚至辖下百姓,对他都持很高评价。 海南是云从龙的辖地,是张文虎第三次、第四次南征运粮食的必经之地。 张文虎是谁? 张文龙是张瑄的儿子,“迁(黄道婆)祠于其祖都水公神道南隙地”中的“都水公”张文龙,是他的亲弟弟。也就是说,张文龙跟黄道婆、宋五是乌泥泾的同乡。
4.“遇赦、夫亡”与“黄道婆”
事实上,宗教典籍中称居家事佛的女信徒为“行婆”,而“明道”(有深刻理解和领悟)的女性称为“道婆”。 清代嘉兴金明寺悟进的《介庵进禅师语录》记载:黄道婆避大兵归。 参师云:“你避在何处?”婆云:“避在和尚处。”———不要误会,这位可能只是姓黄的“道婆”, 不一定是先棉黄道婆。《夔州卧龙字水禅师语录》载“明道黄道婆,因乞法语师,命僧持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闺媛典》载:“金陵俞道婆者,参见琅琊启禅师,家以鬻油餈为业。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安吉州沈道婆问有因果否? ”所以乌泥泾人张所望在《移建黄道婆祠记》中称:“夫惟金仙氏之教,终古尚存。 而道婆故皈依佛门,亦诸佛所摄。 ”“金仙氏之教”是佛教的代称,清代学者王琦《李太白集注》注释“朗悟前后际,始知金仙妙”称“金仙,谓佛。 ”宋朝杨亿《处州龙泉县金沙塔院记》“金仙氏之教有自来矣天毒之国”。
我们重新关注一下王逢的诗句“前闻黄四娘,后称宋五嫂。道婆异流辈,不肯崖州老。 ”“道婆”这个名字出现在“宋五嫂”之后、“不肯崖州老”之前。 可以想象:15岁的黄四娘嫁与“宋五”,成为“宋五嫂”,在“不类人境”的天涯海角, 相依为命30多年。1294年大赦时, 宋五嫂已经近50岁了,宋五应该只大不小。 听到大赦可以回归桑梓之地,满心欢喜之时,“宋五” 却突然去世。“遇赦”后“夫亡”的结果,委实令人嘘唏。 这种情况下,黄道婆皈依佛教, 是非常可以理解的,这个时间应是回归乌泥泾之前,地点应该在海南。 (未完待续)

2025-07-21 总第1839期
上一期下一期
黄道婆为何去海南? 又为何回上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