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金伟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 拜访了居住在田林街道的原华东理工大学退休教授———革命烈士冯瑞祥的儿子冯晓西。在温馨的客厅里,冯教授缓缓打开记忆的闸门, 为我讲述他父亲那段惊心动魄又充满热血的革命往事。
冯教授说,我的父亲冯瑞祥在1916年1月出生于山东枣庄,乳名德三,原籍江苏川沙(今上海浦东新区)。 在山东枣庄煤矿长大的他,从小目睹军阀混战、百姓疾苦,心中早早种下了济世安民的种子。“七七”事变后,他毅然投笔从戎,加入国民党部队, 在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中浴血奋战,多次负伤。 也正是在抗日战场上,他逐渐认清国民党消极抗日的本质,开始向往真正能救中国的共产党。
1947年,冯瑞祥经崔泰灵、郑冰漪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凭借过人的胆识和能力, 以国民党二厅特工、 上海纺织第七印染厂人事课主任的公开身份作掩护,潜伏在敌人内部,开启了惊心动魄的地下斗争生涯。 他不仅全力维护工人权益, 还参与了一系列关键策反行动。
七十六年前的5月19日,是上海宋公园十六烈士殉难日。冯瑞祥作为其中一员,在解放军渡江南下前,与战友成功策反布防在九江至江阴的国民党第二舰队。 1949年4月23日,61艘兵舰、1671名官兵在解放军渡江时宣布起义,一举突破国民党苦心构建的长江天堑。 毛泽东亲自发电祝贺,盛赞这是“南京江面上的壮举”。上海解放前夕,他又参与策反国民党第二装甲兵团、54军291师等部队。
然而, 黎明前的黑暗最为凶险。 1949年5月9日, 因叛徒告密,策反小组全体成员被捕。 5月19日, 十六位革命志士在宋公园(解放后更名闸北公园) 英勇就义。 八天后, 上海解放。 7月16日, 上海市军管会等联合举行追悼大会,陈毅市长题词“为人民利益而光荣就义是永远值得纪念的! ”如今,冯瑞祥等十六烈士合葬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1949年5月9日深夜, 刺耳的砸门声打破了愚园路五棉宿舍的宁静。 一队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军警闯入家中, 将冯瑞祥与妻子一并逮捕。当时年仅一岁半、正发着高烧的冯教授, 蜷缩在母亲怀中啼哭。“后来母亲告诉我,父亲被押走前回头看了我们最后一眼,眼神里满是牵挂与决绝。 ”冯教授声音微颤,“那一眼, 成了他们夫妻的永别。 ”
“父亲牺牲时,我连完整的话都说不利索。 ” 冯教授擦拭着眼镜,“但母亲常说, 父亲用生命为我铺就了光明的道路。 ”如今,冯瑞祥烈士的事迹陈列在龙华烈士陵园, 而他的儿子也接过精神的火炬, 在教育岗位上默默耕耘四十余载, 将红色故事讲给更多年轻人听。

2025-07-21 总第1839期
上一期下一期
忆冯瑞祥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