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流浪猫组织绝育
▲安装太阳能路灯
▲ 居民反映树木遮挡阳光,对树木修剪前后
▲ 在“家门口的片区会”上商讨解决办法
老雨棚3.5米高的棚顶仍挡不住风雨斜侵,停在下方的电动车依然湿漉漉一片。 泰安路27弄里“饱经风霜”的非机动车雨棚,成了居民们的困扰。大家都盼着能有个真正遮风挡雨、安全实用的新雨棚。湖南街道“家门口的片区会”这一平台,为居民提供了畅所欲言、高效沟通的渠道,让“家门口”的急难愁盼更直接、更快速地被响应与解决。
个性难题的“速响应”
“家门口的片区会”现场,气氛格外热烈。 居民代表们踊跃发言, 围绕新雨棚的期待展开讨论,表达着对新雨棚功能、安全、实用的种种想法。
诉求提出后,高速响应链即刻启动,“快”字当头。 湖南街道管理办立即吹响“多格合一”集结号,城建中心、居委、物业多方联动赶赴现场,3天内拿出新方案:更换耐用降噪材质、降低棚顶高度、扩大雨棚覆盖面积。 楼组长逐户征询居民意见,力求把好事办实。 目前,新雨棚安装已基本完工。
无独有偶,安福路191弄的“摸黑路”困境同样在“家门口的片区会”上浮出水面。弄堂口不足两米宽,夜间漆黑难行。 当物业勘探发现老房无地下线路可接电时,居委迅速组织头脑风暴,提出“向太阳借光”的巧思———在弄口安装太阳能路灯,光源柔和,安装在1.8米高度,既照亮路面又不扰邻。 方案提出后,不到一天时间,灯光便点亮了弄堂。
这样的速度背后,正是“多格合一”机制在发力———打破部门壁垒,整合物业、居委等多方力量,攥指成拳、精准施策。
共性课题的“长效解”
梧桐掩映的百年马路、 绿荫环绕的花园洋房,构成了湖南街道宜人的风景线。29.46%的绿化覆盖率与众多历史保护建筑共生。在面对各类治理难题时,守护这份“家园之美”十分重要。
部分树木遮挡阳光、不适宜周边建筑,居民的心声道出共性难题。针对这一情况,街道依托“物业一体化”,暂拟《湖南街道树木修剪工作指引》,为树木治理装上“计划表”:每年1—5月全域排查“扰民树”;6—9月聚焦防汛防台应急修剪;10月起动态响应居民的零星申报。
居民可通过居委或物业专线反映问题,需经涉及楼栋三分之二业主同意,由专业团队现场评估方案后启动修剪,且对修剪情况进行公示。
生态环境较好的湖南街道,流浪猫治理也曾是邻里矛盾的痛点:随意投喂可能导致猫粮散落以及卫生问题。 街道以“物业一体化”为轴心,构建双轨治理路径。
居民反映诉求后,3个工作日内便可以完成实地核查与猫群统计。 居委会搭建协商平台,需经小区三分之二以上业主表决通过方案, 启动科学治理———由专业机构实施绝育,或选择迁移至“城市猫岛”安家,或根据已制定的《小区流浪猫管理公约》设立固定投喂点,由衡复物业监督清洁、定期巡逻。对选择公约管理的小区,更引入“社区养宠指导师”指导科学喂养。 截至目前,已有80多只流浪猫通过该机制得到妥善安置。
开放平台与机制赋能:“家门口”的民声直通车
在湖南街道,居民“家门口”的急难愁盼,正通过高效的协同机制被快速捕捉、精准分派、合力破解。 每月最后一周,“家门口的片区会”就会在各片区党群服务站如期召开。 会议召开的三天前,各居民区的宣传栏上会张贴醒目的公告,广邀居民带着问题和建议前来。这份提前量,让这样的“居民开放日”,从“家门”开到“心门”,真正向民声、民情、民意敞开大门。
每周片区例会、每月“家门口的片区会”直通民声。 会后,“民情快办工作站”迅速启动、高效分派,“多格合一”机制集结物业、居委、业委、共建单位等多方力量协同发力。 从现场勘查到方案创新,从民主征询到资源整合,确保了居民诉求不落空、有回响、见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