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幢楼里几家同时装修施工, 各楼层此起彼伏不是这里响、就是那里响,可是没人埋怨噪声大, 难道它有乐感、很动听吗?
新小区竣工于千禧年,入住后的第一年装修噪声不断。 现在住了24年,到了二次装修阶段,目前已装修、在装修、将装修的家庭不少。我的楼下邻居家装修好了,楼上邻居今年8月又开始装修了,冲击钻、大榔头轮番敲击的声浪滚滚。 上班不在家倒无所谓, 而我和妻子都退休在家,每天要承受噪声干扰,用耳塞不管用, 睡午觉不安宁。 邻居上门抱歉地说对不起,打扰你家生活了。我说没关系,装修是好事也是喜事,还幽默了一句, 你家的噪声也是我家的“歌声”!他笑了,感谢理解。
噪声“咆哮”最厉害是拆除家里的旧东西。 可采取的应对办法有四策, 一是坐电梯到18楼暂时避开噪声源,望远蓝天心情舒畅; 二是到小区旁边的党群服务中心阅览室看书, 里面有空调也安静,打个瞌睡很自在;三是影院距家比较近, 老年卡享受优惠票价,看了电影、孵了空调,回家后施工声小多了;四是到口袋公园散步, 一去小半天。下午5点半后,按照规定停止装修一切安静下来了。
换个角度看噪声问题有太多的感慨。 20多年前装修的噪声和现在唱“同一首歌”。只是当下的噪声更响了一点, 因为要拆的旧东西多了,要丢弃的旧家具、旧家电也不少。 这些东西放在过去能进旧货店卖掉的。 记得那一年,邻居大亚平花50元买了一只布艺旧沙发, 用黄鱼车从旧货店拉回来, 成为弄堂里第一个有沙发的普通家庭,左邻右舍都来参观,期盼自己也能早日坐沙发。 现在装修前掼旧沙发是常态,有的连日本先锋旧音响也不要了。不是日子越来越好了,怎么舍得掼派头, 去追求高品质生活呢?
回望过去, 家庭没有装修一词。 60年代墙壁上糊旧报纸,70年代刷白石灰,80年代涂涂料, 再高级一点就是油漆墙面,90年代流行贴墙纸。 那时不论谁家装潢悄然无声,不影响四邻。 如今装修乒乓乱响, 细思噪声的背后, 何尝不是一种生活质变的特殊音符呢? 虽说噪声刺耳,但却见证富裕,装修大把花钱,硬装、软装比品质,可见噪声释放的是一种幸福感啊!
几户邻居装修好的整体水平远超过去。 每家的装修风格各不相同, 从居家养老的目标出发, 不追求豪华新潮,更注重绿色环保、简洁舒适、方便安全,且智能化程度比较高。 家用电器全部换新的了,装有中央空调和地热,卫生间换了智能抽水马桶,里面装扶手,铺了防滑瓷板,安装了感应地灯。 有些人家设计了健身角, 安放健身器材。 添置的智能长镜让我开了眼, 一摁遥控器可以跟着镜面里的老师学跳舞、 学健身。 学习角里藏书柜和电脑台一应俱全, 老有所学不出门。 改装的双层窗隔音保温效果好。 待装修的人家等待更新的智能窗上市, 据说窗玻璃可遥控变化出各种美丽图案和预报天气等。 科技发展太快了, 家庭神器层出不穷。 老傅家的擦窗机器人,干活又快又好。 我说,下一步你要买人型机器人来家当保姆、做护理。 他笑了,说这个家可成了微型版福利院啰。
好几户邻居要赶在国庆75周年之前搬回来。 电子锁大门开启的那一刻, 想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沉浸在幸福“噪声”中的我,也打算把自己的家打扮得更舒美。
幸福“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