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凌云街道的“15分钟就业服务圈” 中,“兴趣+就业”双联动的新业态就业模式是其中一项特色。 插花、咖啡师这些看似并不与就业直接相关的课程,最终却成为直观的数据———截至今年8月底,790名失业人员在凌云街道就业指导服务帮助下再就业,就业率提升18.59%,或将成为街道、 乃至徐汇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铺面式排摸,理顺“一人一档”
凌云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主任徐樱和团队有一沓实时更新的表格,里面记录有凌云地区的“就业画像”:目前户籍人数约7.7万余人,失业人群有4500多人。其中35周岁以下的人群里, 有一部分是全职妈妈。清晰的失业人员“一人一档”表格,靠的是结合“四百”大走访,“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全覆盖的精确排摸。
此外,团队还重点关注“沉默少数”,尤其是退役军人、长期失业青年以及家庭唯一劳动年龄人口失业人员等群体, 逐个登记工作经历、 就业意向和技能特长等信息,保持定期联系沟通,了解本人最新情况, 扎实做好工作底账,为人岗精准适配打好基础。
目前,街道除了做好“一户一档”信息更新维护,也抓紧建立户管企业“一企一档”、人大代表“一代表一档”。 结合营商服务, 对接企业需求和岗位供给,形成“人员排摸-就业指导-招聘推介-企业雇佣-跟踪回访”的全链条工作方法。
兴趣+就业“妈妈岗”壮大社区能人圈
街道围绕“心聚凌云”区域化党建品牌,积极探索“妈妈岗”灵活就业,想要聚焦宝妈等人群的兴趣爱好,将学习制作手工艺品融入就业工作,全职妈妈也可以合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获得报酬收入的同时,又避免因长期宅家与社会脱节。没曾想,基层治理力也跟着起来了。 变化慢慢浮现: 地区能人达人被逐渐挖掘出来, 发展手工艺品生产力,壮大社区能人圈。还有了一支“心聚凌云,绿色匠心”的特色环保能人队伍,试点“岗位开发+技能培训+女性赋能+绿色环保”模式,为失业人群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班。
持续跟踪回访提升匹配度信任度
在徐樱看来,企业的整合和信息的联通,是就业保障网的关键环节。 围绕社区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凌云街道正做实宜业BOX平台。其中一项工作,就是完善就业援助与营商服务信息联动机制,积极走访就业招聘服务机构以及劳动力需求较大的企业,主动对接新增招聘岗位,第一时间推荐符合要求的社区求职人员。
下一步, 凌云街道将继续以推进更加充分、 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积极应对人口发展新常态和就业需求新变化, 聚焦重点人群和重点领域, 加强就业帮扶队伍建设,提升工作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聚五心、强五力”的“就业生命线”为基准,不断推动稳就业工作推向更高水平、 取得更大成效。 (综合自《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