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者搬运后的合影

1

2

3
文/记者 姚丽敏 通讯员 盛珑杰 图/资料
一
4月14日, 田林三四村已经封控管理了两周。 20点,居家办公的白领志愿者盛珑杰突然在小区500人大群里看到一条求助消息:“我姓何,有糖尿病、高血压,还是残疾人,家中只有85岁老母亲并患有乳腺癌,现我有很大的困难,我星期日有25箱腹透液要搬五楼, 我现在很着急, 液水对我来说很重要,1天不做就会面临生命危险,我只好求助群里好心人和志愿者能不能帮我搬上五楼, 您们的帮助我会谢谢您们的,求求你们帮帮我,非常谢谢! ”
从信息里隐约可以看出求助人并不太熟悉微信打字, 有些错别字和语句不太通顺的地方, 好在求助信息准确传达到了。 大群人员众多、 信息繁杂, 如此重要的信息有可能会被淹没在聊天记录里, 盛珑杰立即给求助者发去好友申请,并表明了志愿者身份。另一方面, 也把截图发在了志愿者群里,看看是否已经有人清楚这户人家的具体情况。
二
很快志愿者群就有了反馈,正好有一位志愿者就是该楼栋的,可以上门询问具体情况。
600斤、5楼, 看似简单的两组数字,让志愿者群沉默了好一会儿。 按照25箱来计算的话,单箱重达24斤,需要搬上5楼,可以说是个绝对的重体力活了。 更何况物流公司在门口卸货,再从小区门口运送到楼下,中间还有200米左右的路程。
不过即便如此,短暂的沉默后,“多一个人多一份力”“我也来,多少能搬两箱”“或者我们多来几个?一人一层,接力上去? ”“门口那个小拖车,估计一次能拖动3-4箱吧? ”志愿者们纷纷响应起来。
盛珑杰笑着告诉记者, 当他看到“总共600斤,单箱24斤”时,他第一件事是摆弄起室友的哑铃,想看看24斤到底多重。 此时, 求助者何阿姨也通过了他的好友申请, 在感谢志愿者帮助的同时也反馈了一些更加具体的信息:“原来每箱中有2袋5L的透析液, 如果单箱太重了, 可以拆箱后运输; 而且最低限度是每天需要2袋,并不需要一次性送上5楼; 数量一共是23箱(如图1),25箱是手写时的笔误。 ”
盛珑杰整理了一下新的信息,反馈到志愿者群里了。 并打算第二天上岗时去居委会反馈情况,让居委、志愿者们有一个统一的规划,整合力量,协调工作。
三
4月17日,晴,天公作美。 和往常一样,田林三四村的志愿者们一部分在核酸岗,组织居民做核酸检测,另一部分在门口接收物资和快递,居委则忙着配药的事宜,楼组长们分发抗原试剂、
整理居民们的需求和反馈。和往常不同的是,午饭后本该是众人轮班换岗、小憩一会儿的时刻,可是那天却没有一个志愿者回去休息,他们时刻准备着。
13点30分, 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赶来参与这次“600斤上五楼” 的行动, 当班志愿者们延长在岗时间,休息中的志愿者吃过午饭就早早赶来报到。 十多号人, 或近或远地坐在中心花园,有的身穿大白,摩拳擦掌、整装待发;有的身穿小蓝,偶尔低语两句,可能是在调整一些细节。 居委门口停靠着4辆“小电驴”(如图2),是几位热心居民提供的运力:“小区门口到楼栋还有几百米呢, 虽然不能运很多,但多少能省点力气。 拿去用,平时你们送快递也用着,快很多。 ”
四
终于,下午2点,求助者何阿姨打来电话,透析液到了。 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消息:“楼栋里有几个小伙子听说了,也来帮忙搬,你们志愿者别太辛苦了,上楼的任务交给他们吧。 听说下午还有街道的物资发放, 你们保留点体力,多休息一会儿。 ”
“人手多是好事啊,口罩戴好,注意消杀, 咱们一起, 一次性全给搬上去了! ”
“还有还有,跟商家协商好了,疫情期间改用小箱包装的,一箱一袋。 之前是23大箱,一个月的量,现在是23个小箱子,半个月的量,这样运输上会方便很多。 ”
疫情期间,有些实际情况比预估的要复杂;也有些时候,实际困难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当志愿者们风风火火地赶到门口接货时, 发现换成了小箱,半个月透析液的重量远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难搬运,“早知道才这么一点,我们两个志愿者就可以帮她搬上去了,都不用做什么搬运方案了。 ”
5月1日,又一批渗透液到了, 盛珑杰告诉记者,这期间小区的装备也进行了“升级”,小区拥有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如图3),“小电驴”已经换成了“大三轮”。
“在做志愿者期间,我看到小区内居民、居委、志愿者相互帮扶,小区外物流、物资、医药、警察相互协作,大家一起面对疫情难关,不需要强调各自的身份和行业,有困难,我们一起扛。 ”盛珑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