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记者 吴会雄 汪晓 王旭 虹梅街道 团区委
一场疫情,我们发现许多素未谋面、似曾相识、眼熟但不认识的邻居主动站了出来,他们有了新身份———专车司机、团长、信息员等。
73岁老党员为街坊们答疑解难一颗萝卜一颗菜,为老人筹菜居民和居委冒雨搭建核酸检测棚居委主任在方舱里“再就业”
……
此时此刻, 这些热心邻居做的暖心事正在你我身边发生着。 让我们一起回顾徐汇战疫以来,邻里间的温情互助故事,重新认识这些邻居们的新身份。
私车公用去“救命”
下雨天, 如果骑电瓶车去社区卫生中心取药, 会淋湿药物影响药效。 虹梅街道东兰小区在职党员梁石,主动提出开车去取药,取回后与志愿者一起挨家挨户送药上门。
古一居民区里有一位独居老人, 封控后每天由志愿者送饭菜上门。 一天,志愿者发现敲不开门,但隐约能听见点响声, 立马向居委汇报情况, 同楼栋的热心居民也打了110和119。 待消防到场破拆房门后,发现老人倒伏在地上,急忙拨打了120急救。
由于老人的儿子住在封闭管理的彭浦新村, 在征得对方居委同意后, 小区志愿者开私家车去接来了老人儿子,老人则由热心邻居随120急救车陪着去了医院。
一天,85岁阿婆突然腹痛难忍,经过一夜仍未缓解, 向楼栋志愿者求救。 住在同楼栋的张奇迅速拨打120并和阿婆远在四川的子女取得联系。
由于救护车调度紧张, 居委书记迅速开好出门条,住在小区91栋的吴艳和张建强夫妇挺身而出,自驾送阿婆到邻近医院就诊。 热心邻居们全程陪同阿婆和95岁的阿公去医院初诊、复诊。 目前,阿婆病情稳定。
有组织的团长们
古二居委和志愿者们成立了团购组委会,形成一个调研需求、寻找供应渠道、组织团购、分发物资的保供流程。 对于不会使用电子通信设备的老人,志愿者会上门告知团购信息或是代下单。
做居民和居委间的传声筒
枫林街道宛六居民区以楼栋为单位,成立了由楼组长、信息员、物资派送员组成的三人小组。信息员就是居民和居委间的传声筒,在第一时间告知“楼里有没有病人”“什么时候派送物资、做核酸”,消除了居民恐慌。
夕阳红志愿者
“尽管我退休了,但有任务有困难的时候,请随时联系我。 ”73岁的老党员刘勤,为虹梅街道钦北居委统筹物资发放、维持核酸秩序、协调志愿者排班、给居民登记配药、给居民答疑解难等。
方舱内“再就业”的居委书记
柏祖芳是湖南街道武康居民区居委书记, 有十多年的社区工作经验。 在战“疫”前期,她每日淹没在居民的配药、买菜需求中;感染新冠入住西岸方舱医院A馆后, 她又在那里拉起了一支志愿者队伍, 指挥病人志愿者工作的同时,处理方舱内的小摩擦。
比如,有极少数方舱工作人员认为病人志愿者不适合搬运餐食,柏祖芳就说, 志愿者是来配合工作人员的,有人不赞成,那就去做别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引导病人有序排队领取餐食。
东家一颗菜、西家两个番茄
封控初期,不喜欢囤菜的老年人遇到了麻烦———大多家中食物匮乏。一边,古一居民区志愿者积极为她们购物;另一边,小区群里的热心邻居自发捐菜,东家一颗菜、西家两个番茄,解了老人的燃眉之急。
分享美食“小确幸”
凌云街道龙州小区有160多位志愿者,共同守护1356户、3200多位街坊邻居。 有时候政府发物资了,他们会做白菜肉丝、萝卜丝饼、咖喱土豆等小菜、小点心,和大家一同分享。
雨中共建采样棚
做核酸前夜恰逢大风大雨,虹梅街道古美小区居委的几名女同志原打算连夜搭建核酸采样棚,但一边搭一边被风吹得东倒西斜。这时第二党支部委员、退役军人张伟,党员、退役军人傅伟祥主动上前帮忙搭建采样棚。
故事“汇”还在书写邻里间的温情事还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