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疾控微信公众号
早春3月,气温逐渐回暖,但早晚温差较大,不排除“倒春寒”的可能,要及时添减衣物。市民日常仍应重点防控新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和病毒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
春季防病举措
一、坚持防疫习惯,科学自我防护
1.规范戴口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学或在人群密集区域活动时应全程佩戴口罩,参加体育课等户外活动时可不佩戴口罩。 幼儿因特殊生理特征, 在幼儿园内不建议佩戴口罩。
2.正确手卫生。 在上学、放学途中尽量不接触公共物品表面,不用手触摸眼、口、鼻。 到学校后、回家后、餐前便后、使用体育器材等公用物品后、接触垃圾等污染物品后,记得洗手保持手卫生。洗手时应用流动水加洗手液/肥皂洗手,用六步洗手法洗手至少20秒后,用流动水冲洗干净,也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
3.咳嗽需礼仪。 咳嗽、打喷嚏时用手肘或纸巾遮挡口鼻,课间可晒晒太阳,让衣服手肘处经暴晒充分消毒。
二、做好多病共防,及时报告就诊
春季校园集体生活, 除了防控新冠肺炎,也要注意预防流感等其他呼吸道传染病以及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每天上学前,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身体状态,及时发现异常, 如有发热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学校要落实晨午检、通风消毒等措施,老师应注意观察孩子的健康状况,发现聚集性发热等异常情况后及时报告。学生如果在校内出现发热、出疹、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向老师报告,并做好个人防护及时到医院就诊,待痊愈后才可复课。
室内通风小贴士:各类生活、学习、工作场所(如教室、宿舍、图书馆、实验室、体育活动场所、餐厅、教师办公室、洗手间等)应加强通风换气。每日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课间教室尽量开窗通风。做好新冠肺炎防护
当前,全球疫情形势仍非常严峻,国内疫情呈现多点散发、局部暴发、多条传播链并存的特点;长三角地区部分省市发生本土聚集性疫情。
市民需提高警惕, 积极配合做好防控措施,牢记个人防护“四部曲”。一个“要加强”,加强个人防护,继续做好“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一米线”等防护措施;两个“非必要”,非必要不出沪,非必要不举办聚集性活动;三个“需主动”,主动报告、主动检测、主动就诊;四个“应注意”,注意规范佩戴口罩,注意开窗通风,快递收取注意清洗双手,冬春季出行注意防寒保暖。
预防措施:1.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和聚集:严格限制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及所在县(市、区、旗),非必要不前往中、 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的其他县(市、区、旗)。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和不必要的聚集。 发热病人、健康码“黄码”等人员要履行个人防护责任,主动配合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在未排除感染风险前不出行。
2. 做好自我健康监测。 一旦出现身体不适,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近期旅居史。高校或务工人员较多的企业, 学生或务工人员需按照单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校或返岗。
3.加强疫苗接种。 符合接种年龄的人群请尽快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满6个
月的人员请及时接种加强针。
来沪返沪防控政策: 境外来沪返沪人员在入境时应配合做好健康申明表信息填报、 测温和采样检测。实施“14天集中隔离观察+7天健康监测管理”,期间落实相应核酸检测。 健康监测期间, 入境人员及同住人应严格遵守有关防疫规定。
目的地为长三角苏浙皖三省的入境人员落实“3+11隔离转运”政策,即在沪集中隔离3天后, 由三省安排专人专车将人员从隔离点闭环转运至当地,继续中隔离11天。 转运途中入境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
所有来自或途经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的来沪返沪人员, 应在抵沪后尽快且不得超过12小时向所在居村委和单位(或所住宾馆)报告,主动进行核酸检测, 配合完成隔离管控疫情防控措施。预防病毒性腹泻
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 轮状病毒等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和/或呕吐, 可通过人与人接触传播、经物和经水传播,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3月腹泻病例仍以病毒感染为主,在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等集体单位中易发生聚集性疫情。
预防措施:
1.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养成正确的洗手方法。 2. 常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不少于2次, 每次不少于30分钟。 3. 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食物充分加热。在外就餐尽量不吃生冷、半生的海产品和水产品等物。

早春 3 月防病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