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记者 姚丽敏 图/陆翔 资料
中宣部近日命名第七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徐汇区志愿者协会会长、上海张志勇公益服务社理事长张志勇榜上有名。
上海阿爸“笃定了”
记者拜访张志勇时,恰逢他刚陪着“螃蟹女孩”回到自己位于田林的办公室。说起“螃蟹女孩”相信不少市民还有些许印象: 2018年, 一个行动时需要靠两只手帮忙, 一只脚支撑,拖着另一只脚,像“蟹爬”一样前行的女孩牵动了众多徐汇人的心。她叫小瑶芬,是“上海阿爸”张志勇前往云南帮困时在绿春县的学校发现的。
在张志勇的帮助下,小瑶芬来到上海, 由新华医院多位专家联合操刀,进行了髋关节松解、膝关节松解、膝关节清理、血管神经探查以及截骨矫形等手术,让这个“螃蟹女孩”有了直立行走的可能。三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小瑶芬恢复得怎么样?日前,她在亲人的陪同下再度来到了上海。
得知小瑶芬现在无需借助任何外力,就能独立行走,甚至还能跳绳了,张志勇打心眼里替小姑娘高兴。为了进一步了解小瑶芬的恢复情况, 张志勇还陪同她前往市六医院进行检查,医生也表示,小瑶芬的骨骼生长正常,手术后恢复情况良好,这让压在张志勇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小瑶芬一家就要启程返回云南了,张志勇准备随行护送,他告诉记者,此次同行的还有一支十余人的医疗队伍,将随他一起前往云南进行为期半个月的下乡义诊。问及再次获得“国家级”的荣誉有什么感触,张志勇笑了,他说,“现在做好事已经不稀奇了,如果我是‘雷锋’,那么这么多年来一直帮助我的志愿者们和社会爱心人士就更是‘雷锋’了,我只不过是做得早一些罢了。 ” 在张志勇看来,“雷锋精神”是军人精神的延续,是烙印在他骨子里不可磨灭的。
廿年善举书写无悔人生
2002年,经济殷实的张志勇携带2万元旅费去云南西双版纳旅游,意想不到的是,这次旅行在西双版纳的勐海戛然而止。 在勐海,张志勇被一幕幕触目惊心的贫困所震撼,他随之放弃旅行,走访了云南勐海县、德宏州、红河州等地,每到一处,就将旅行款分发给贫困家庭的孩子。 没过几天,2万元差旅费便被散尽……从此,张志勇一头扎进了在云南帮困助学的公益事业,开始了不平凡的人生。
近二十年里, 他靠骑摩托车、步行等,凭一己之力,走遍了红河州和勐海等地的偏远山区的贫困学校,将个人积蓄和工资用来购买衣物、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分发给贫困山区孩子。
捐几床棉被几套衣服,断不了“穷根”。 这个心善又见过世面的“上海阿爸”思忖着如何教会当地人脑子活起来、手脚勤起来,利用好当地各类资源,积极致富。 他手把手教会了当地农户主动拓荒耕种,并通过网络对接市场,销售土产;也支招镇上居民顺应时代发展加工业、发展当地商业等。这些年,发家致富的人家一户接一户,不少都盖起了楼房。
张志勇独行侠的公益善举,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褒赞。2014年6月, 上海张志勇公益服务社正式成立,通过这个爱心平台,张志勇逐步实现了从“一人帮”到“众人帮”的升华。 公益服务社成立不到半年,张志勇就带着社会各界捐献的2000套被褥和文具、书籍等学习用品赶赴云南勐海、红河等边远山区,为那里的贫困师生送去来自上海的温情。
疫情下公益事业不止步
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张志勇在不能远行情况下, 全天候、全身心地投入上海防疫抗疫的志愿行动,并捐款2万元,捐赠口罩等物资(折合人民币6万余元),用于一线的防疫。从7月份起,张志勇加快速度、加大力度扶贫,以实际行动投身国家扶贫攻坚。他购买、募集、运送3个批次共2400箱物资, 并向扶贫地区捐赠课桌椅、办公桌椅、电教用品等物资。 当年底,又紧急采购了200顶雷锋帽、200件军大衣给为防止疫情流入而日夜守卫云南边境的志愿者。
截至目前,张志勇公益服务社捐款280余万元,捐赠各类物资580余吨,惠及贫困学生近5万人、教师500多人。从2002年至今,张志勇长期提供奖学金资助的小学生、 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有800余名。 而仅2014年和2015年,其中有30人考取了大学,他们毕业后,靠自己的奋斗和稳定的收入改变着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从根本上摆脱了贫困,彰显了国家扶贫战略的伟大意义。
目前公益服务社已组建市内外团队志愿者数量近千人。爱心物资的传递也从云南拓展到甘肃、 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尤其是近年来,张志勇的扶贫公益还增加了新的内容。他率领世界500强企业志愿者同赴云南贫困地区学校开设“科学小课堂”,开拓孩子们视野,开启他们的梦想和智慧。 这种励志寓教的方式,深受学校老师和孩子们的欢迎,称赞其为扶贫助学注入新活力。
全国最美志愿者、上海市最美退役军人、全国最美抗疫志愿者、全国最美退役军人……一个个光荣的称号见证着张志勇埋身公益的初心。在公益事业的漫漫征途上,这位退役不褪色的老兵满怀自信, 步履铿锵,他的专注与坚持也感染、激发更多的爱心人士成为志愿者,为公益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