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过, 想到了冬至, 想到了膏方进补。
“今年我们也吃膏方? ”老公点头。
“很贵的,可能是四位数。”我担心地对向来节省的老公说。
“钱不是问题,到了我们这个年纪,要补补了。 ”共识达成!
我开始留心有关膏方的信息。巧的是,家庭冬令进补大政方针刚刚制定的第二天,电视里播了一则新闻, 让我们准备吃膏方进补的念头开始打折扣。
镜头一: 某地某中药房穿白大褂的人们正忙碌地称药、分药;镜头二:两根人参的特写;镜头三:采访专家,专家说:这根特别白的人参是用硫酸浸泡过的所以特别白, 还有某药某药也是假药……
天哪! 当各种各样的中草药熬成了“中药”汤的时候,谁能分得清里面的真与假啊?
又看到《新民晚报》夜光杯刊发的《厚道即精明》的文章,说作者到药店帮忙,有人“私下向我传授‘秘诀’:贵药少称,便宜的药多称,混合起来总量不变,没人会发觉。”当然作者“思量觉得不妥”没有这么做,“仍一根筋地按方足称,该磨碎的磨碎,该切片的切片,把每一剂药方处理得妥妥当当。 ”
啊呀! 如果药店里有接受“秘诀”的人在称药,在混合起来准备熬制膏药的药材里,该用的贵药少称了,多称的其他药量多了,该磨碎的没有磨碎,该切片的没有切片,然后这些被偷工减料的药材和在一起熬制成膏药,这种膏药能够达到医生配给的药方的疗效吗?
非常担心。 到底还要不要还敢不敢吃膏方进补?纠结啊!赶紧找中医专家咨询咨询。
中医专家甲:“吃膏方?蛮好,很多人都吃的。”“会不会有假药?”“也不会都是假药吧?!找名医名店配制保险些。 ”
中医乙:“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吃膏方进补,要让医生看看的。”“是不是中药的品质不能有保障?”“这个有可能,比方说,应该用一级药材的,他用低一级的药材替代谁会知道? ”
中医丙:“膏方进补嘛……我认为还是有病治病,喝点汤药比较好。如今的膏方因为和药店和医生的利益挂钩,多少有些讲不清,比如可用可不用的冬虫夏草啦人参啦, 多开方子可以多提成,那就用上了,有的人吃得鼻子出血, 只能把已经配好准备吃一个冬天的膏方停了, 不仅浪费钱还没有达到补养身体的目的。 ”
……
回家跟老公学舌, 老公没有我那么“纠结”:
“阿拉不吃了! 阿拉来个食补吧,一日三餐好好计划,每天下午再走走路锻炼锻炼,保持好心情就是最好的进补。 ”
完全赞同!

吃膏方的“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