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筅 记者 吴会雄
为了每一个鲜活个体都能与城区相互成就,徐汇区充分发挥软实力的“加速器”作用,调动方方面面的资源和要素,积极推动文明实践融入市民生活和城区治理, 探索文明实践更富生机的“打开方式”,激发人心共情共鸣,努力让城区的活力、创造力和向心力自然迸发、持久生长。
9月15日,徐汇区“实践汇———新时代文明实践课堂”第6期课堂,在文化厚重的汇展示厅生动开讲。这一特别的课堂由徐汇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区地区办联合华东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徐汇区融媒体中心共同举办,新华网进行现场直播。
本期课堂从“新时代文明实践各级阵地如何有效整合资源”入手,聚焦徐汇落细落小落实的文明实践探索,探讨各级阵地如何挖掘、激活、撬动区域资源,打破界限整合,将“无形要素”转化为推进文明实践工作的“有形力量”,推动基层资源整合实现由“物理变化”到“化学变化”的深度融合,让文明实践工作更富活力、更有成效、更可持续。
围绕“水岸汇,惠你我,共享卓越西岸新生活”服务理念,结合滨江文明示范带建设,徐汇滨江在8.4公里岸线共设置云建筑站、 格楼站等22处水岸汇新时代文明实践点, 把最好的滨水资源留给人民。突出“一站一品”,立足多元人群需求,让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能在“水岸汇”望得到江水、享得到贴心服务。 汇聚滨水岸线4000多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力量, 向公众宣传《徐汇滨江文明公约》和《徐汇滨江文明行为规范》,引导市民游客文明健康生活, 共同守护高品质水岸空间, 努力推动时尚西岸生活的“出圈”和“破圈”, 使滨江水岸成为人民的水岸,成为引领城区文明风尚的新地标。
在邬达克设计的老建筑中议事、上党课, 在梧桐掩映的历史文化风貌区看展、听讲座,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解决一日三餐……徐汇区和天平街道拿出最好的资源服务居民,不断升级改造66梧桐院·邻里汇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聚焦区域资源精细化配置, 关照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养老、育幼等便民服务及展览、演出、讲座等高品质文化供给讯息收录进每月一张的“生活菜单”,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美好生活体验。 社区紧扣民生所需,放大由具有“海派气质”的公共服务所织就的生活质感, 月均开展150余场文明实践活动,服务2万余人次,在精细化、品质化的柔性服务中引领群众,不断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人文底蕴深厚的湖南街道积极整合各类美育资源,创新打造“梧桐汇艺”美育联盟。 在“文明实践赋能未成年人” 工作思路引领下,结合音乐街区、电影街区建设,依托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制片厂等艺术场所,聂耳旧居、柯灵旧居、巴金旧居等名人故所,让美育普及阵地从校内走向校外,从课堂拓展到社会。 发挥区域内“文化共同体”优势,借助“衡复音乐领读者”“建筑可阅读” 等志愿者队伍力量,开展书画艺文等美育文明实践活动近200场, 引导未成年人在与街区深度交融、共同生长中提升审美素养,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感悟城区精神与品格。
如何有效凝聚城市新就业职工和新市民等“夹心层”群体参与治理实践?漕河泾街道馨逸公寓公租房从文明实践角度,给出了答案。 在社区治理中,积极发挥公寓内“馨空间”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组织动员、宣传教育群众的优势,整合现有公共空间资源,打造“家门口的客厅”,推动陌邻变睦邻, 画好凝聚群众、 筑巢引凤的“同心圆”。 此外,积极整合周边单位资源,引入“沪语学堂”“馨科堂” 科普项目等文明实践活动,满足居民多元需求,努力彰显城区软实力的生活体验。依托“议事会-住户委员会-评议会”三级协商制度,推动居民共同协商生活垃圾分类、公共安全等问题,实现住户从社区事务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再到组织者的转变。(原文有删减,阅读完整版请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