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天泽
我们几个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 把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上山下乡去过的黑龙江格球山农场视作第二故乡。去年10月29日是个难忘的值得纪念的日子, 我们一行五人踏上了归乡之途。
来到农场场部, 我们简直不敢想信自己的眼睛: 昔日方圆几里地全是一片简陋的平房,树木稀疏,十分冷清。 而今楼宇林立,商场兴隆,大型工厂拔地而起。 花木葱茏, 鸟语花香,犹如一个大花园。场部派了一位口齿伶俐的小张同志陪同我们参观。
首先我们来到一家家庭农场,农场场主姓王,他向我们介绍了从播种、耕耘、锄草到收割实现一条龙机械化农耕的情况。遇到虫害他们还用无人机撒药,效果很好。 小张告诉我们:自改革开放以来,农场反对平均主义与吃大锅饭, 实行家庭承包制,在交了一定土地使用权的费用后,把土地分割给农场职工承包经营,这样极大调动了农场职工的积极性。 过去农场年年亏损,而今年年盈利,还有上缴。 格球山农场精神文明与经济效益双丰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先进集体称号。
我们来到地头,大型收割机正在轰隆隆运转,快速、成批地收割着地里的玉米,场地上堆积着小山似的金灿灿的玉米。我们回想起1972年在地里劳作收获玉米情况, 那时候靠人工收割,效率很低。 只收割了三分之一,一场大雪来临,未收获的玉米被皑皑白雪全覆盖住了,好端端的烂在地里,好心痛啊!
中午时分到了,我们来到场部三号楼101室小吃部吃饭,小吃部菜肴丰盛,红烧鱼块、白斩鸡、熏鱼、肉片炒菜、鸡蛋番茄汤以及各类时新蔬菜应有尽有,又香又糯的白米饭与丰盛的菜品让我们胃口大开。我们回忆起七十年代农场的生活情况。当年农场生活十分艰苦,农垦战士一年到头吃的是馒头与窝窝头,蔬菜极为单调,不是炒土豆就是大白菜、酱黄豆。
农场的文化生活也很丰富,有大剧场与各种文艺演出,还放映各类电影。 有位同去的朋友说: 那时农场只有一个小剧场,人坐不下,只能在空旷场地上放电影。 记得我穿着厚厚的大衣, 在冰冻的雪地里站立两个小时才看完京剧电影《智取威虎山》,回到宿舍冻得嗖嗖发抖。
接着我来到农场职工家中访问, 这户姓汪的职工住在二楼,两室一厅十分宽敞,家中拥有三大件: 电冰箱、 彩电和空调,有卫浴。与我同去的一位朋友说: 我们1969年刚到农场时,家家住的是平房,睡的是土炕,用的是井水,而今都用上了自来水。 当年农垦战士劳动回来后用热水擦擦身已不错了,无人洗过一次澡, 不少人衣服上都长了蚤子。
我们在农场一共住了三天, 临别那天与农场领导见了面。我们说:当年我们来农场是响应党的上山下乡号召, 农场虽艰苦, 但也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增长了才干,锻炼了意志。不少知青在农场入了党,当上了干部, 有的被推荐上了大学。 知青回城后在各行各业发挥了骨干作用, 成为社会的栋梁。 我们要深深感谢农场当年对我们的培养。
再见, 我的第二故乡格球山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