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道林
现位于蒲汇塘路55号的土山湾博物馆, 建立在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的旧址之上。 每当想起土山湾孤儿工艺院, 我都感怀万分。 这里是我生活过四年半的地方, 承载着我人生中具有转折意义的难忘岁月。
1950年2月, 我和3个伙伴从天主教承办的南市新普育堂转到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当时我13岁。
在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半工半读的生活,我学到了很多文化知识和工艺技能,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当时在文化教育方面学的课程主要有语文、数学和机械制图等,达到初中文化程度;在技工工艺中主要学了车工、钳工、铣工、木工、热处理钣金工等工艺技术,达到了三级工的水平(我在1956年的技工等级标准考核时,达到了四级工以上,由于年龄尚小,当时只评到四级工)。
我于1954年7月毕业后,经民政局安排分配到上海市人民政府建工局保养场工作。 由于我在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学到了扎实的技术工艺, 再加上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钻研, 所以能在工作上做到得心应手,得以独立开展工作。 由于表现突出,很快地在1954年底我就被调入本单位的技术部门, 从事机械制图等技术工作。
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技艺传承”模式使我们这些土山湾的孩子们受益匪浅。下面我就来回忆一下在工艺院接受“技艺传承”的实例。
一、游标卡尺的制作工艺。即按图加工卡尺全部零件,其中主要是在手动刻线机上学习游标尺寸的刻制原理。 卡尺主体尺寸刻度以实际长度为准,中部游标尺寸以实长9毫米刻成10格,所以对照下部移动中尺一格,即为十分之一毫米,叫做10丝,也即10丝米。目前应用的精密游标卡尺是中部游标尺以实长49毫米刻成50格,对照下部移动一格为五十分之一毫米, 叫作2丝, 也即2丝米。 二者基本原理相同。
二、弹簧划线圆规的制作工艺。即按图纸的要求制作全部零件,关键是掌握弹簧的热处理工艺。 先把弹簧烧红,放在油中淬火,等其变硬,再把弹簧表面用砂布打光,然后放到熔化的铅浴中回火,同时观察弹簧表面的颜色,等其从淡黄、深黄逐渐变成蓝色,便可取出,冷却即成。这时弹簧的性能最佳,因为铅的熔化温度是300多度, 属中温回火,也称调质热处理工序。
在现实工作中,对中碳钢以上的钢材进行热处理调质工序,可达到钢材的最佳机械物理性能,比不经过调质工艺的钢材有成倍的提高,所以在工作中要强调进行调质热处理工艺的重要性。 以广州电视塔吊装工程为例,原设计的履带式吊装轧具中的连接销未注明热处理要求,但加工图经过我负责时,特别注明要求进行热处理调质工序,硬度要求HB235-255, 这样能保证钢材的最佳机械物理性能,保证前方施工需要。 (未完待续)

13 岁进入土山湾孤儿工艺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