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今年以来,上海徐汇区87所中小学充分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作用,深化“大思政课”综合改革,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既会读“有字之书”,又会读“无字之书”,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走出小课堂逐梦大社会
“在学习法律章节时,老师带领同学走进华东政法大学调研曾轰动一时的‘大学生起诉上海迪士尼禁带饮食一案’, 这让我们受益匪浅,也更加懂得了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 ”上海市世外中学八年级学生张玮轩、沈皓明说。
思政课不是空洞的说教。谈及上思政课的感受,两位学生频频提到的关键词,有“内容丰富”“启迪思想”“参与感满满”等。
“思政课不一定要在教室上,更不能干巴巴的,要把深刻道理讲得有声有色,才能起到启智润心的作用。”上海市世外中学综合文科教研组组长刘凯旋表示, 学校通过项目化的课程设置, 为学生推开一扇朝向外部世界的窗户,只有“走出去”,找到话题背后的原因和解决路径, 才能更大程度地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在有着100多年历史的汇师小学,“行走的道法课”已经成为学校推进“大思政课”的重要抓手。
“行走,是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就是让学生的身心活动起来,尽可能调动更多感官参与并沉浸在学习状态中。带学生们到展馆参观,学生们很喜欢听,也会积极互动,这比单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生动多了。 ”汇师小学副校长刘汝敏说。
汇师小学开发的校本文创产品《巾帼黎明寻访地图》,以其文定校区为中心点向外辐射,由红色经典历史“周刊线”和绿色人文科技“北斗线”构成,串联起钱学森图书馆、徐光启纪念馆、百代小红楼等20多处场馆资源。
采访中,马冯佳音、董妍慈、代娜嫣、孙源珧四位同学迫不及待地向记者讲起她们上“大思政课”的收获,她们说:“每次参观的时间过得太快了。为了让自己学到更多东西,有时候会在参观前提前上网查资料,带着问题去学习! ”
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思政学科组负责人钱佳介绍,学校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资源,让校内思政小课堂与校外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比如,我们学校赵炜老师组织学生走进中国科学院,与科学家对话、给科学家写信。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被科学家们‘我愿以身许国’的赤诚情怀、‘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求实态度所感染,在心中种下了‘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信念种子。 ”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共生
“走出去”让“大思政课”活了起来。 那么,课堂内的学习如何让孩子们有感、有得、有收获?
在中国中学党总支书记、 校长郑敏芳看来,拿着教材照本宣科地上思政课容易,但从长远发展看,教学必须要实现从“解题”到“解决实际问题”、从“做题”到“做人做事”的转变。中国中学的方法是:“借力” 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涵养学生的“中国心”。
走在中国中学校园,一面刻有《少年中国说》的墙壁颇为吸睛,目之所及,文化氤氲。 师生们穿梭在格致轩、尔雅轩、俯仰斋、岐黄阁、万卷堂、巧艺馆、精武馆等七大场馆里,不经意间,还能与上海工匠、诗坛大家、书画名家、文坛大咖、非遗传人等来一场“不期而遇”。
作为新中国第一批民办小学, 长期以来,建襄小学以“鸡毛飞上天”的执着精神开拓出一条特色教育之路。2006年起,学校开设以《新三字经》为内容的拓展课,把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教学中。
建襄小学教学教导张歆介绍,《新三字经》从各年龄段学生认知特点与水平出发,分为“学礼仪”“爱学习”“赞山河”“承文化”和“立志向”五个单元,字句短小简练,音韵朗朗上口, 蕴含众多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传统美德,深受学生喜爱。 近期学校对《新三字经》读本进行了迭代升级, 力求突出“活动性”“互动性”“开放性”和“直观性”等四个特点。
“我们希望通过《新三字经》课程的推进,启迪学生的智慧,从小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同时也促进教师努力提升专业素养,为课堂注入活力,使德育课程更生动、更富吸引力。 ”张歆说。
现代科技的“助跑”,也在打造许多精彩课堂。
记者在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的思政课上看到, 七年级每位学生都拥有一台学习机,他们可以用学习机参与抢答、投票、小组互动等课堂活动, 实时将自己的想法反馈在信息屏上,教学的效率和针对性均得到提升。
“在这之前,因为课时长度限制,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智慧课堂,每个学生都能发言并且被同学们看到,教师也能根据他们的发言进行总结提炼升华,同学之间还可以就彼此的发言进行评论,课堂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上海第二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常务副校长崔鹏说。
建设铸魂育人“大思政课”人才高地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投壶·取题”“探香·怡神”“泮宇·静思”……近日,徐汇区“钟声杯”思政课教学设计大赛暨展示活动在中国中学举行,参赛老师们抽签得知自己小组最终的设计主题后,要在3小时内要完成教案设计。
区教育局副局长梁斌介绍,为全面提升徐汇区思政课教师素养和课程实施能力,本届赛事打破以往传统的模式,更加重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德育学科建设的联动,邀请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学校的思政教育专家现场为参赛选手答疑解惑。这种“赛训一体、以赛促研”的形式,营造了良好的思政学科研训氛围。
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社会与公共政策专业的马芷蘅,目前是上海市位育中学的思政课教师。“教师个体的成长本就得益于学校教研组和区内教师共同教研的丰厚土壤,而在比赛互促交流、教学相长的氛围中, 我和众多一线教师近距离磨课、研课、评课,让我更坚定了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 对思政课如何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的有机统一, 有了更深的理解。 ”马芷蘅说。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姚黎红表示,作为首批“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徐汇区目前正在完善思政教育“金字塔”式人才培养模式。 其中,为孕育德育工作“种子选手”,推出“70(麒麟)计划”,助力入选教师3年内崭露头角、5年内成为骨干。 为不断充实德育工作中坚力量,推出“30(山岭)计划”, 计划培养30名市级有影响力的德育工作带头人。此外,还将努力在全区内培养至少5名思政和德育正高级、特级教师。
“我们希望不断优化思政课教师成长体系,让一批批学科基础厚、师德师风正、业务能力强、育人水平高的教师脱颖而出,助力徐汇打造思政教育人才高地, 创新育人格局。 ”姚黎红如是说。(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