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 平
知道柯灵的名字,是看了由他编剧的电影《腐蚀》《不夜城》《为了和平》《春满人间》等。故而一直对这位老作家有崇敬之情。得知坐落于衡复风貌博物馆群的“柯灵故居”又重新布展开放,便慕名前往。
冬日的午后,复兴西路寒瑟幽静,然柯灵故居内却温暖怡人。 这幢建于1933年西班牙式风格的公寓,柯灵、陈国容夫妇在此寓居41年。 跨入半圆拱门,只见好几排三角铜片镶嵌墙上,上面书写的是柯灵先生的书摘,“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土地,令人魂牵梦萦。 ”“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 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读着这些蕴含感悟的金句, 再回头看着柯灵的塑像,仿佛先生的灵魂在与观者对话。不是吗,这位“以笔铸刀的抗日文人”“笔耕不辍的煮字先生”“尺素寸心的交友使者”,虽一生与20世纪中国风雨同行,但在饱经生活磨难中能刻苦自学、勤奋写作,成为了一代文坛大师。 他不仅在民族危亡之际因担任《救亡日报》编委、主编《文汇报》副刊和《万象》等报刊杂志刊登进步文章而两次被捕,还在《民族呼声》《周报》等发表《大鹏》《狱中诗记》等檄文,表现出了在侵略者面前宁死不屈的铮铮铁骨。 这铁骨也造就了他日后与马叙伦、 赵朴初等进步人士共同发起创办了中国民主促进会。
望着那些泛黄的杂志和他的短篇小说集《掠影集》、话剧《飘》等书籍,似乎多年前文字铸成的利剑在眼前晃动, 它们在黑暗的寒夜里闪烁着光芒。在一个镜框里我还看到了散文《香雪海》手稿,那雄健的笔锋犹如先生的人格力透纸背。
上得二楼展区是一个旋转式楼梯,进门绕过厨房便是书房, 其墙边是一排封闭橱柜,上面标有“百衲本二十四史”,各个朝代的史书都分门别类,其它三面墙也都是被书柜包围着。 在中间的写字台上我端详着一只底小顶大的竹篾笔筒, 紫色的包浆透现出年代感的同时, 是否也浸染了主人的汗渍? 还有茂昌眼镜、派克钢笔、罗莱照相机等遗物, 无不回闪着一位文化人在奋笔疾书的情境。 即使在卧室和书房被查封的年月,他也把阳台的多用柜当书桌进行写作……坚韧的毅力铸就了一个知识分子在逆境中挣扎的风范。
柯灵作为文坛罕见的多面手,他的创作体裁极广,且时间跨度大,从少年时代的儿歌、童话,到巅峰时期的散文、杂文、电影文学、戏剧、小说、文艺评论等以及人生最后阶段, 写作贯穿了他的一生。因而有人说:“柯灵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 ”
离开这一优秀历史建筑时天色已暗,我的思绪还沉浸在柯灵先生《夜行》中的片段里:“夜深沉, 上海睡熟了,但我期待的不是这种迷离的幻境与片刻的安静,而是那晨曦照耀的黎明”……

走近柯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