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气里的繁华夜经济
当年的苔圣园只有400平米的一层楼面,以经营海派菜为主,再结合一些平价海鲜供应, 不仅受到了外地游客的青睐,更是得到了很多上海本地人的喜欢。上海人唐建伟就是苔圣园的常客。
“黄河路这条街,基本上都吃遍了,这里是苔圣园,对面是悦来酒家,隔壁是乾隆美食, 还有粤味馆, 对面是笠笠酒家,再过去来天华,旁边是大富贵。 我在苔圣园吃的次数最多, 它这里的菜比较符合上海人口味。”唐建伟常点的毛蟹蒸咸肉是苔圣园首创的、 有别于黄河路上其它饭店菜品的一道菜, 也是他夫人何湛华隔段时间不吃就会惦念的一道菜。
何湛华说自己最爱吃这道菜里的毛豆。“咸肉切得一片一片的,不是太薄,也不是很厚,肉片铺在蟹上面,毛豆摆在蟹和咸肉中间,蒸得又酥又香又糯,融合了咸肉和蟹的味道。 ”
当年像苔圣园这样生意非常红火的饭店,在黄河路上有很多,有就在隔壁的乾隆美食,有相隔不多远的半岛酒楼,还有斜对面的粤味馆。
粤味馆起初开在乍浦路, 生意繁忙的时候, 老板和员工都是白天晚上连轴转。据老板娘聂瑛珍回忆,那时候台子不停地翻,到最后台布也用光了,就不铺台布直接请客人就餐。她还自己买菜,和服务员一起收台子、收钞票,做到夜市九点钟回去睡一个钟头再来, 接着做到凌晨六、七点,回去睡到九点又来上班。
因为人手少, 店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聂瑛珍亲自处理, 不仅几步之遥的家里顾不上,就连四、五岁的儿子也经常是好多天才能见到一次。 聂瑛珍儿子王明记得,小时候曾四、五天没有看到过老爸、老妈,但自己又特别想念妈妈,最晚有一次等到凌晨两点钟, 终于等到她回来了,才能安心睡觉。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此后不久,刚刚开发的黄河路变成了闻名遐迩的大马路, 成为个体经营者们眼中的风水宝地。 到了1996年,随着黄河路餐饮业的飞速发展, 粤味馆也从乍浦路搬到了黄河路, 因为完全没有时间照顾孩子, 当年7岁的王明就被父母送进了寄宿制的小学。
“星期一去学校,然后星期五回家,但也不是回自己家里, 而是去我二姑妈家。因为我爸爸、妈妈一到周末更忙,没有时间来带我。 妈妈曾和我讲过,人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可她要上二十二个钟头的班。”王明说:“每逢周末,店里更是人挤人,热闹到什么程度?客人进来的时候,你如果给他留了一个位置,他会感激不已。 ”
就在粤味馆搬到黄河路前一年的1995年, 仓库保管员王金招从宝玉大酒店辞了职, 在苔圣园的西对面开了一家叫“沪江酒家”的小饭店(乾隆美食的前身),饭店规模虽然不大,但那个时候人们对美食的追捧, 也让敢闯敢拼的王金招挣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乍浦路和黄河路,真是热闹非凡,到夜里四、五点钟依旧是生意红火。 ”尽管疲惫不堪的王金招脑子里也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是只要到了店里,她就会抛开 一切杂念,继续和员工们一起加班加点,努力工作。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之初的五六年间, 这条路上的每一家饭店整日里几乎都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 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上海这所城市也向着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不断迈进。与之相呼应的是,在结束了繁忙工作后, 选择到黄河路吃宵夜的上海人也一天比一天地多了起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