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姚丽敏
小美汇聚,大爱方生。 社区是城市基层治理的关键环节,近年来,田林社区在全面夯实基层党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社区治理能力的提升和创新,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民生问题,发动各方力量“解码”,致力服务水平“加码”,不断提升群众家门口的幸福,通过建起来、走出来、引进来初步构建起一套共建、共治、共享的大型居民区治理“甜灵”模式。
上午九点不到,陈秀英来到位于吴中公寓底层的居民活动室。 原来,吴中公寓的居民活动室还有着另一重“身份”,自去年六月起,这里成为了“党群服务站”,每天都会有党员在这里值班为居民进行服务,陈秀英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辖区较大,所以吴中公寓步行到居委需要15-20分钟, 老党员们能够站出来为公寓的居民服务, 一方面为社区增添了正能量,另一方面也是为我们居民区工作减负。 ”小安桥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俊峭介绍,“党群服务站”还建立了相应的制度进行长效管理,包括成立党建联络组,10名组长分别结对4-5位报到党员,随时传递关心关爱。 同时,建立党群服务站值班制度,接待居民,服务居民、管理维护服务点环境卫生,每月一次例会制度,反馈党员身体情况及站点值班接待情况等。 随着活动载体的丰富和交流沟通的加强,吴中公寓的“党群服务站”已经成为社区党建新领域、党员教育新课堂、志愿服务新平台和红色文化新阵地。
田林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在社区党建引领下积极参与到居民区的服务和治理中,一方面他们的专业性在社区事务处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他们的社会资源也大大提升了社区的服务能级。比如有专攻物业管理事务的,可以在业委会组建和换届改选时提供规范引领,还为小区业委会提供了培训和指导;有专职信访调解的, 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援助,为居委干部化解社区矛盾提供法律依据;有拥有企业招聘资源的,可以为社区提供就业援助等。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居民群众的自治力,社会组织的参与力,田林街道将党组织链条由街道延伸到小区,实现党的领导末端覆盖, 通过持续做好服务群众、联系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工作,引领群众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中来,真正实现党组织“搭台”、群众“唱戏”。 同时,进一步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构建起一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逐步培养小区居民的公民意识与参与热情, 引导更多业主参与小区事务,促进居民区治理形成良性循环。

多方“解码” 服务“加码”
构建居民区治理“甜灵”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