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记者 殷志军 陆翔 图/资料
聂耳秘密入党的摄影棚在哪里? 徐汇区委党校教师张旭东在他40分钟全英语网课里给出了答案。
这门主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历史》的课程,生动诠释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在上海诞生的历史故事,并透过其中的诸多历史细节,揭示了歌曲背后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上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 通过文艺作品唤醒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峥嵘历史。 该课近日顺利通过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评审, 被纳入中联部网络交流资源库,用于中联部外国政党干部培训,对外宣讲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经验。
课程的诞生,源自“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的责任感
8月初, 刚参加完浦东机场抗疫志愿服务工作,从隔离酒店一出,张旭东欣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对这门课诞生的细节,他如数家珍。
在谈到备这门课的初衷时, 张旭东说:“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是党校教师的重要职责。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十分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 开发和利用。 徐汇是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区, 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在这里灌制并诞生,歌曲的主创人物田汉、 聂耳、 夏衍等人在徐汇留下了工作和生活的足迹。 在区委、区政府对‘用好红色资源’相关工作进行部署, 学校有组织地推进‘红色基因’系列课程时,我深感,作为一名党校人,用好、用活‘国歌诞生地’ 红色文化资源, 把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追寻民族精神的历史故事讲得有温度、有深度,产生共情,是时代赋予的重要责任。 ”
课程的内容, 建立在对国歌诞生历史细节的考证基础之上
为了讲好“国歌诞生的历史故事”,张旭东在备课之前深入参与到徐汇区围绕“国歌诞生历史”成立的联合调研组中,该调研组汇集了党校、党史研究室、档案局、文旅局等多部门力量,并请教了熊月之、苏智良、徐建刚、吴海勇等沪上知名专家学者,力求在尊重史实基础上,尽可能挖掘历史细节。
经过考证发现,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曲、灌、唱四大要件均发生在上海。关于作词,田汉在为《义勇军进行曲》作词期间工作于上海电通影业公司,其生活寓所在福煦区(今徐汇区)简陋的亭子间。 关于作曲,聂耳在为《义勇军进行曲》作曲期间工作于联华影业二厂音乐部,其1935年4月15日离沪去日本之前的寓所在霞飞路1258号(今淮海中路)。 关于灌制,《义勇军进行曲》首张唱片于1935年5月3日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录音棚内(今衡山路811号,俗称“百代小楼”) 灌制完成(唱片编号为34848b), 当时该歌由青年歌唱家盛家伦,电通公司演职人员郑君里、金山、袁牧之、顾梦鹤、司徒慧敏和施超等七人组成的小合唱队演唱。 关于首唱,《义勇军进行曲》先有唱片的录制,后来又因电影《风云儿女》的公映而影响扩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灌制环节是《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一首音乐作品正式融合词、曲、人声、 乐器等要素而诞生的重要环节。因此,某种意义上讲,《义勇军进行曲》的灌制地就是这首歌的“产房”。
在调研中, 对一些历史细节的确认让张旭东兴奋不已。 例如, 对聂耳入党地点的确认。 在以往的资料中,人们可以查到聂耳是于1933年初,在联华影业二厂的摄影棚内秘密入党的。 当时,聂耳的入党介绍人是田汉和赵铭彝, 而他入党的监誓人则是夏衍。 因为当时白色恐怖严重, 所以党旗临时用一张纸画上镰刀斧头的图案来代替, 仪式在摄影棚的一个角落里举行。 但摄影棚具体位于什么位置? 为了推进考证, 张旭东在查阅大量史料的基础上, 最终从远在云南玉溪的聂耳纪念馆中有所发现,那里收藏的一份聂耳当年寄给兄长的信件,恰好使用了联华影业公司的信纸, 上面标注了该公司的详细地址: 上海霞飞路底1570号(今淮海中路)。
正是在一系列扎实的考证和研究基础上,张旭东积攒了丰富的历史细节素材,为课程的生动和丰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课程的价值, 旨在成为学习红色历史,感悟民族精神的新窗口
区委党校副校长王杉告诉记者,开发《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历史》这样的课程,是徐汇党校近年来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精神和区委区政府关于办好党校(行政学院)工作部署,推进教研咨一体化的重要举措。
通过这样的课程,对内,我们可以推进对国歌诞生的红色历史的学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外,我们可以通过讲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这首蕴含民族精神和民族意志密度和浓度最高的音乐作品,讲好中国故事,让外国友人从中感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追寻民族精神、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风貌。
张旭东说,作为党校的教师,自己不仅要与学员分享《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历史》中的历史细节,更重要的是揭示国歌中蕴含的伟大民族精神, 增强学员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励广大学员深入贯彻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徐汇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扎实推进“建设新徐汇、再造新徐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