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汪晓
上海近日发布了营商环境优秀案例,其中,徐汇区“住所云”平台为企业开办便利化提供了“徐汇智慧”,在全市范围推广, 更是彰显了徐汇在数字化赋能政务服务、 积极打造卓越营商环境上的探索与努力。
随着对市场准入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注册登记便利化程度越来越高,但在住所登记方面一直较难突破。 究其原因,在于房屋信息的“千房千态”。
徐汇区共有44个商业综合体、专业市场以及分布在235条马路上的近9000户沿街商铺,涉及住所材料更是各式各样。
为便利楼宇园区入驻企业的登记备案业务,徐汇区打造“住所云”平台,从2020年开始对全区5万余户市场主体按载体逐个进行分类,并于2021年先后出台《推动数字化转型提升营商服务能级的若干措施》《“住所云”建设运行工作方案》,不断升级优化“住所云”平台,对各类住所载体信息进行统一和规范化管理,打造“一体一库”。
主动对接 积极引导
通过主动对接、宣传动员、部门联动三管齐下,“住所云”跑出住所信息归集新速度,将住所信息进行数字化归集,进一步提高商务楼宇、园区及沿街商铺的“住所云”入驻率。
“住所云”入库对接有专人负责,第一时间将入库申请材料整理、归集、扫描并上传入“云”,“住所云”审核通过的材料,成为格式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住所信息,实现了“一次备案、多次复用”。
入“云”便企“一库通办”
“住所云”平台设立以前,住所材料纷繁复杂,多则需要提交竣工备案证、平面图等十几份住所信息材料。 而现在, 通过将“住所云”再造准营办理新流程。 平台嵌入至行政服务中心综窗受理系统, 工作人员可一键查询已归集的所有载体住所信息。
凡是在这些载体内入驻的企业,在办理市场监管领域各类证照时, 仅凭有效租赁合同即可注册登记,真正做到“一库通办”。
多端开发 互联共享
“住所云”通过审批端口、物业端口开发,并在技术成熟基础上不断完善市场所监管端口和营商服务机构端口,打造成精细化治理新工具,实现了楼宇住所资源全流程、全周期精细化管理。
各端口信息交互共享,及时更新楼宇内企业的入驻情况,扫除“僵尸住所”,避免对后续新设、变更和入驻的企业造成障碍,依托“住所云”汇集的企业数据赋能对楼宇企业的动态监管,实现线上、线下监管的统一融合。
住所登记简化大大提升了企业办事效率,通过住所(营业场所)基础材料的复用,实现申请材料进一步压减,为适用无纸全程电子化登记打下基础。 目前,已有港汇大厦、徐家汇国际大厦、美罗大厦等34幢楼宇、园区入驻,超过400余户企业仅凭租赁合同完成住所相关登记,可惠及企业1000余户。
“住所云”围绕住所载体,形成政府部门服务和监管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协同机制。 以“住所云”为载体,将审批机关、产权人(物业)、营商服务机构、市场监管所紧密联系,做到各方对企业住所总数清晰、动态监控,提高政府监管效能。
为继续提升住所登记便利化程度,徐汇区将持续扩充“住所云”数据池,借助区商务委、 各功能区等部门的载体管理优势,进一步提高住所载体入驻率,同时拓宽“住所云”应用范围,将“住所云”打造成为全区住所信息的“数据中台”,企业在徐汇区办理120多个行政审批事项时,将无需提交“住所云”内住所证明材料。
下一步,徐汇将秉持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聚焦市场主体关切,以企业满意度为落脚点, 进一步推动跨部门、跨层级、 跨系统的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在优化营商环境领域不断探索新做法、开展新试点,持续做大徐汇营商环境品牌。

为企业注册“云”加速
徐汇持续打造“住所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