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逛拙政园, 总觉得它像一座迷宫。 跟着人流从腰门涌入, 匆匆掠过远香堂的开阔,挤在与谁同坐轩前拍照,末了只记得“大”与“美”,却说不清逛园的脉络。 直到某个清晨,避开人群再走一遭, 才惊觉那些曾被忽略的细节里, 藏着造园者最精妙的心思。
刚进腰门时, 视线总会不自觉地被远处牵引———远香堂的歇山顶从低垂的柳丝间探出,青瓦飞檐像含蓄的指引。 这座堂的名字取自周敦颐的《爱莲说》———“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恰合堂前荷花池的景致。造园者用视觉与文心双重引导,把核心主景放在视线尽头,不用指示牌,初入园者便有了方向感。
从远香堂往香洲去,石板路绕着荷花池曲曲弯弯,走时不能“埋头赶路”,一转弯,倚玉轩的花窗刚好框住初绽的荷花,粉晕在窗格间漫开,像幅嵌在墙上的小品画。 再走两步,小飞虹横卧水面,真身与倒影相映成趣。造园者偏把路“做弯”,让“走路”本身成了乐趣。 站在桥上看,池中锦鲤、岸边柳丝皆成画意,而远处轩里的人,或许也正望着桥上的你———这便是园子的妙。 你在看景,也成了别人眼中的景。
行至香洲,先撞见一份水上灵动,名字源自《楚辞》的“香飘杜若洲”,古人以杜若喻君子美德,给这座水上之景注满清雅。 更妙的是这处景远看真像停泊的画舫。 让人身未离园,却有了泛舟湖上的意趣。
从远香堂到香洲的路上,青砖拼成冰裂纹,缝隙里钻着嫩草绿得亮眼。 低头是石与草的野趣,抬头是荷与水的开阔,一低一高,一小一大,刚好呼应。
离开拙政园时,夕阳正照在远香堂的飞檐上。 我忽然明白,这座园子的美,从不止于“移步换景”,更在于细节里的“懂”。 懂人需要方向,便用飞檐与“远香”引路;懂人渴望意趣,便将建筑形态藏进香洲画舫;懂人会低头抬头,便把景铺在路里。 用一砖一瓦、一亭一榭,陪人慢慢走、慢慢品。 而逛拙政园的过程,就是读懂这份懂的过程。
拙政园的“逛园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