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像坐在老家的槐树下喝茶, 茶是普通的茉莉花茶, 水是院里井拔的凉水,没有什么讲究,却越喝越有味道。先生的文章不摆架子,不弄玄虚,净是些家常事、寻常物,可经他笔一写,就活了,有了魂儿。
先生写吃, 是出了名的地道。《端午的鸭蛋》里,高邮咸鸭蛋“质细而油多”,筷子头一扎下去,红油吱地冒出来,光读文字就觉唇齿生香。《昆明的雨》里,青头菌、牛肝菌、鸡枞菌,炒着吃、炖着吃,连炒糊了的焦香都写得勾人。还有《老味道》里的北京豌豆黄、 天津贴饽饽熬小鱼,没有华丽辞藻, 只几句实在描述,就把食物的本味、生活的滋味全写透了。 先生写吃,从不是单纯说味道,而是借食物写风土人情,写人心温暖,字里行间全是对生活的热爱。
除了吃,先生笔下的故乡与人事更让人动容。《我的家乡》里,高邮的河、码头、小胡同,还有那些勤劳质朴的乡人,被他写得鲜活灵动,仿佛那水乡的风都能从纸页间吹出来。《大淖记事》里,巧云与十一子的爱情,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却在柴米油盐的日常里透着坚韧与纯粹。先生写人,不刻意美化,也不刻意批判,只如实描摹,却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善良与生活的本真。
我读汪曾祺,最佩服他“于平凡处见真章”的本事。他的文字朴实得像泥土, 却藏着最动人的诗意。没有复杂的结构,没有晦涩的词汇,就像拉家常一样,絮絮叨叨说着身边事,可读着读着,就被那股烟火气裹住了,心里暖暖的。先生经历过风雨, 却始终能在平凡事物里找到乐趣, 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写的不是什么大道理,却教会我们如何热爱生活。
如今再读先生的文章,越发明白,生活的真谛从来不在远方的繁华,而在眼前的寻常。 一碗热粥,一缕清风,一句家常话,都是生活的馈赠。先生用文字告诉我们, 要懂得从平凡中汲取美好,以温柔之心对待生活。
合上书, 窗外的阳光正好,桂花开得热闹。 想起先生的话:“生活是很好玩的”。 是啊,认真对待每一餐饭、每一件事,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日子自然就有了滋味。这大概就是先生文字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于烟火人间中,寻得诗意,活得通透。
汪曾祺先生是我特别喜欢的散文大家。 他的文字,是照进烟火人间的一束暖光。他写青菜萝卜都能品出诗意,记市井琐事可藏着温情, 从不刻意雕琢,却让每一个平凡日子都透着鲜活的生命力。
今年是先生诞生105周年,他留下的不仅是笔墨,更是一种热爱生活、 发现美好的人生态度,始终滋养着每个在烟火中寻找诗意的人。
我读汪曾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