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 社区工作事项繁杂,社区工作者在工作中需要应对各类民生需求、矛盾纠纷甚至应急事件,导致部分社区工作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易疲惫等身心状态。 此外,基层工作时常涉及协调各方、化解矛盾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区工作者的心理负担。 社区工作者也应关注自我心理健康,正确处理负面情绪, 积极调整心态,以更好的状态履行工作职责。
科学合理制定工作目标。社区工作者在应对工作压力时,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至关重要。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社区工作者存在因工作目标不清晰、任务安排欠合理,导致工作压力增加的状况。 根据心理学中的目标设定理论,明确、具体的目标可以激发个体的动机和行动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成就感。
多渠道寻求社会支持。社区工作者在面对工作压力时,寻求支持是缓解压力、 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心理学中,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面临困难、挑战或压力时,从他人或群体中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帮助、关心和支持。 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降低个体的焦虑、 抑郁和压力水平,从而提高应对挑战和逆境的能力。
调整习惯保持身心健康。在社区工作中,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是社区工作者应对工作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心理学中的应激理论,持续的工作压力会导致身心健康受损,包括焦虑、抑郁、身体不适等问题。 因此,社区工作者可以尝试调整生活习惯来保持身心健康。一是社区工作者可以通过定期运动缓解压力、释放紧张情绪。二是通过保持营养均衡的良好饮食习惯,维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平衡。三是通过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缓解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四是通过学习放松、 缓解压力的技巧,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如深呼吸、冥想等。 五是在工作之余培养阅读、 绘画等兴趣爱好,增加生活的丰富性,从而起到调节工作压力、提升生活质量的目的。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报》)

社区工作者如何关注自身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