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旺 陆翔 朱昱伟
日前, 在上海书展徐汇分会场,不少读者们手捧《显微镜下的大明》《太白金星有点烦》 等书籍, 于虹梅街道“书香进园区”的现场聆听作家马伯庸带来的“历史中的大与小”主题分享会。
“小人物”的历史对话翻涌文化热浪
讲座伊始, 马伯庸通过分享家庭趣事进行启发,好叙事的关键点在于调动各个感官,让读者身临其境,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 随后,他用一份特殊的“涂鸦”正式开启了讲座内容。 当敦煌文书中被涂抹的手抄《兰亭集序》出现在屏幕上时, 读者们发出会心的笑声。 几幅凌乱的试笔之作, 可能没什么史料价值, 却能给后人留下许多具体的信息和宝贵的想象。
由历史片段转入历史知识的科普,马伯庸还向读者们分享了多组“微观素材”。“是是是”“平衣石自爱, 怒力怒力”……原来几块“会说话”的铭文砖石刻画了古代“打工人”苦中作乐的生存智慧。 此外,一本《廿四年度全国各大学入试题解答》(民国二十四年,即1935年出版的教辅)展示在大屏上, 书页密布钢笔批注,堪称民国版的《5年高考3年模拟》。 烽火连天时,学子们仍将解题心得视若珍宝,手手相传,而教辅中的一笔一画也承载着“知识救国”的信念。
从生活中找灵感在创作上“接地气”
电影《长安的荔枝》近期正在热映,观众在调侃“大唐社畜”李善德的“揪心”遭遇时,同名小说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并成为了文学“爆款”。当被问及作品中职场描写的真实感从何而来,马伯庸坦言是因为“接地气”,在保持阅读的情况下,也要保持对生活的观察,两者融合起来才能变成创作的源泉本身。
“历史中的‘小’,其实就是‘大’。 ”马伯庸说道,“正是无数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坚韧努力, 汇聚成了推动历史车轮向前的真实力量。 多关注细节、体察人性,代入普通人的视角, 熟悉的历史也将焕发出全新的面貌, 照亮现实之路。 ”
“见识到了新的历史观,今天来到现场更没有想到马伯庸这么幽默,像听了一场脱口秀! ”“看了马老师的书,对我们是一种特别大的鼓舞。 ”在活动最后的签书环节,读者们抱着一摞摞书籍排起长龙,兴奋地分享了自己的感想。